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文化认同。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人类学、心理学、文学以及语言学。中外许多学者涉足过这方面的研究,但却鲜见语言学的角度下多元文化背景中的文化认同研究。文化身份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旨,在非裔文学中尤为明显。《我父亲的梦想》是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记录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以及寻根之旅的一本书。他是一个由白人抚养长大的黑白混血儿,而且跟着继父在马来西亚生活过好几年。该书涉及的人物众多,人物话语种类丰富,包含了多种文化信息,因而也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认同。正如言语行为理论一样,语篇分析理论关注语言的具体使用。因此,综合运用语篇分析理论以及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该书中肯尼亚人,美国白人,美国非裔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本文在阐释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篇分析构成的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我父亲的梦想》中有关文化的语篇,从中反映文中人物的文化认同。文章首先分析了微观文化认同,即各个国家的人各自的文化认同取向;再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多元文化交流中人们的文化身份认同;最后结合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从他由模糊到清晰的文化认同过程中探究文化认同的动态性。此外,文章还谈及了不同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得出结论:1.可以通过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篇系统来分析语篇,进而体现人们通过言语行为所表达的文化认同;2.不同文化认同之间会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会导致文化融合或是隔阂,但最终个人或民族都会形成一种稳定的文化认同;3.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随着文化创新、文化扩散以及文化移入等因素而不断发展。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认同,才会促进文化的交融,最终促进民族文化以及个人的文化认同。当然本文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以待日后的研究进行完善。譬如语料的不完整性,因为该书带有政治倾向。建议以后研究中缩小研究面同时拓宽视野,在系统的选材以及理论框架下对文化认同以及动态性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