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青茅属的分类学修订

来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a932632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野外观察和标本研究,本文分析了中国野青茅属植物主要形态性状的变异式样,对其叶片表皮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对外稃表皮进行了电镜观察,分析了该属植物的生态和地理分布。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野青茅属植物进行了分类修订。 1.形态性状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野青茅属植物形态变异极其复杂,性状之间大多缺少相关性,属内有分类价值的性状较为贫乏。一般来说,颖片表面特征、基盘毛与外稻的相对长度、外稃的质地及表皮结构、外稃背部具芒与否、芒的伸出位置等性状在种内较为稳定,是本属首要的分类性状。植株疏丛型或密丛型、花序宽大开展或短小紧缩、小穗的大小等性状在分类上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而叶鞘、叶舌、叶片的长宽、颖片边缘是否具睫毛等性状往往在种内没有稳定性,在分类中应该审慎对待。但是,应该特别指出,即便是通常比较稳定可靠的性状,在少数类群中也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变异,而那些通常没有稳定性的性状,在个别类群中又可能表现出稳定性,在分类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2.叶表皮 在光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叶表皮结构,结果表明:上表皮结构无规律性可循,难以用来分类;下表皮结构为典型的狐茅型,脉间长细胞、刺毛、硅细胞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3.外稃表皮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外稃表皮结构,结果表明:所有类群的外稃表皮均由长细胞和刺毛组成,偶见硅细胞而无气孔。根据外稃表皮的结构特征可将本属植物分为4类,第1类:长细胞厚壁,边缘显著波状弯曲,刺毛基部浅表型;第2类:长细胞厚壁,边缘微波状或波状弯曲,刺毛基部浅表型;第3类:长细胞薄壁,边缘波状弯曲,刺毛基部下陷;第4类:长细胞厚壁,边缘微波状或波状弯曲,刺毛基部下陷。 4.生态与地理分布 野青茅属植物分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以及热带的山区,主要生于较潮湿的环境,如林缘、灌丛、低海拔的湿草甸、高山和亚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等。该属植物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和青藏高原,分布种类在海拔3000-4000米最为丰富。 5.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中国野青茅属植物的区系地理成分以中国一喜马拉雅成分、中国特有成分为主体,包括环北极成分、旧世界温带成分、中国-日本成分等共5种。认为中国的西南山区至喜马拉雅一带为野青茅属植物的多样性中心之一。 6.根据标本资料,绘制了每一种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图,以及大部分种的垂直分布柱状图。并首次提供了8个种的标本绘图。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野青茅属进行了分类学修订,归并12种,12变种,其中包括新异名16个;作出新组合2个,其中包括1个改级新组合。本文确认了产于中国的该属植物31种,3变种(不包括原变种);另有8种1变种暂存疑。经本文修订后,原中国植物志记载的 43种 14变种,目前被确认27 fib 2变种。
其他文献
<正> 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的时代。北宋的国家行政机构和官制沿袭唐、五代的旧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得更加完备。但是北宋的行政机构和官制也存在着严重的
<正>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並治》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组成: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
陈支平认为,中国的明代时期是整个地球上"区域史"走向"世界史"的关键时期,以欧洲为核心的殖民主义势力进行着前所未有的"世界史"的扩张,而东方的中国同样显现出某种走向"世界
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综述谭静农业产业化是在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型的经营方式,作为农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
对低甲氧基果胶和2种变性淀粉制成的果酱的耐烘焙性、脱水收缩性、涂抹性和感官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甲氧基果胶、钙离子、变性淀粉的使用量都会影响果酱的品质,以低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战略上普遍强调加快对公业务、私人业务、中间业务、信用卡业务发展。本文主要以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对
论音阶的构成及分类编目高为杰音阶的意大利原文scala,其意思是“梯子”。因此,音阶这个术语颇形象他说明了它是一种由一系列不同音高的音作上行或者下行逐级进行的音高系统。人类音
作为一种舶来的理论,嵌入式治理能够运用到乡村社会的治理过程,其内在逻辑源于乡村社会结构的开放性、权力运转的双向性、社会内部的自主性、社会秩序的脆弱性,国家权力运行
现实考察表明,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呈现出沿着小农户、农业公司、"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路径不断创新和改进的显著趋势。理论分析发现,
正义原则优先性理论,是罗尔斯正义论的核心理论,它建立在原初状态无知之幕的基础之上,带有理论逻辑上的理想化色彩。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一旦无知之幕被打开后,正义原则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