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长段尿道缺损是尿道疾病治疗中的难题,虽然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给尿道缺损的再生修复带来了希望,但如何促进组织和血管新生仍然是一个瓶颈问题。为探究该问题的解决办法。我们采用冻融-十二烷基硫酸钠-核酸酶的方法对人羊膜进行脱细胞,获得羊膜脱细胞基质支架(decellularized Human Amniotic Scaffold,dHAS),并在dHAS上种植骨髓MSCs(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和内皮祖细胞(Endo 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检测羊膜的脱细胞情况及dHAS与细胞的相容性。最后选用25只健康的杂种成年犬,建立3 cm长尿道缺损模型,分别采用负载BMSCs和EPCs(BMSCs+EPCs组)、EPCs(EPCs组)、BMSCs(BMSCs组)的dHAS桥接修复缺损,并设dHAS修复组(dHAS组)和不修复组(缺损组)作对照。术后通过观察犬排尿情况,4周和8周后的尿道造影,2月后的剖检和样品的组织学观察,评估再生尿道缺损修复和塑型效果。研究结果如下:1.羊膜细胞成分完全被脱除,dHAS表面呈纤维网状;细胞被种植后均匀地粘附在dHAS上,经过培养后铺满dHAS表面。2.尿道造影发现BMSCs+EPCs和EPCs组犬的新生尿道腔与术前的相似,但EPCs组有1只犬的桥接近端有一小憩室。BMSCs组、dHAS组和缺损组犬的桥阶段尿道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渐进性狭窄,不同的是BMSCs组的狭窄段最短,缺损组的狭窄段最长。组织学观察发现,BMSCs+EPCs组和EPCs组的新生尿道表面均已被复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的黏膜覆盖,BMSCs组和dHAS组新生尿道狭窄部表面只有1-2层的上皮细胞覆盖,而缺损组新生尿道狭窄部缺乏上皮细胞层;BMSCs+EPCs组的黏膜下层新生组织血窦丰富、结构类似正常,EPCs和BMSCs组的黏膜下层新生组织血窦比较少,而BMSCs、dHAS和缺损组的新生尿道狭窄部组织缺乏血窦,结构紊乱。上述结果表明,通过本试验方法可成功获得羊膜脱细胞基质支架,且用犬BMSCs+EPCs或EPCs复合dHAS均可修复犬3 cm管状尿道缺损,但以BMSCs+EPCs复合dHAS的修复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