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权威调查表明,社会道德底线沦丧事件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互信状况被负面案例侵蚀。负面消息主要以网络热点的形式传播,而网络又是大学生的第一大信息来源,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负面消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网络热点的传播已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本文就“利益诉求多元化趋势加强,社会道德滑坡凸显,道德虚无主义盛行”,学界广泛探讨如何扶起国人“摔倒”的道德,大学生不知何去何从的大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摄和指导,综合运用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特别是和理工科研究成果相结合,以当前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深入研究网络热点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识别方法、传播途径和方式以及影响大学生的途径。通过网络调查、文献查阅、数量统计、实证研究等方法以及典型案例剖析,得出网络热点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现状。接着从网络热点的形成机制、人的心理特性、网民的主体特征、以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等角度分析网络热点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机理。最后根据前文对网络热点形成原因、特征、传播方式等及其影响人们机理的研究结论提出要从多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宏观、微观以及教育对策三个层面应对网络热点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在宏观对策层面,强调要创新社会管理,减少负面消息产生的根源,首次提出了建立由第三方对重大新闻事件调查回应的制度。在教育对策方面强调要上升到培育大学生应用唯物辩证法看问题辨事理的能力,培育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信仰,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能力等高度,解决受影响的内在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