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非虚构”文学就在美国掀起了写作高潮,但在中国,这个词是2010年在《人民文学》的倡导之下才开始引起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的。从2010年2月开始,《人民文学》陆续刊登了一批“非虚构”作品,不断以创作实际呼唤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在这些作品当中,梁鸿的《梁庄》(后以《中国在梁庄》为书名出版单行本)、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以及李娟的《羊道·牧场》系列作品等引起了较大反响。在收获赞誉的同时,“非虚构”写作也饱受质疑和诟病,其中,引发文体混乱、真实性的无效以及文学性的不足是批评的焦点。很多评论家欲借“非虚构”写作的东风重新张扬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纪实性文体,但本文涉及的“非虚构”写作特指《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刊登的作品,并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写作模式,不涉及文体之辩,只探讨它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模式的特征与意义。本文将“非虚构”写作的特征归纳为四点:一、明确的指向性。“非虚构”写作的发起针对的是虚火过旺的中国文坛,它强调“行动”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作家行为。参与《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计划的绝大多数是长期从事主流虚构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拥有不同于新闻记者的主观视点,在文本当中坚持人物大于事件的微观体察方式,以作家的超越意识关怀着时代背景下具体的“人”;三、作家在场。由于第一人称叙事和作者身份的重合,“非虚构”写作有一种天然的现场感,但这并非它的最终诉求。“非虚构”写作强调的是作家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身心相关的介入,即以身体在场保证写作内容的真实性,以灵魂在场保证真实的深刻性;四、对虚构文学在题材上的一种弥补。小说以虚构的方式接近真实,而“非虚构”写作是以事实接近真实,这里的“真实”是指一种合规律性。两者接近真实的方式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非虚构”写作的出现体现着一种矫正、平衡和弥补的意愿,即矫正虚构文学为正宗的话语霸权,从而平衡当下中国文坛对虚构文学过度重视所造成的偏颇,弥补虚构文学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表现的缺失。“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还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局限,如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它的确存在混淆各种纪实性文体的弊端,不利于这些文体的自我确证和独立发展;又如它也存在文学性有限的问题,个别作品过分关注事件本身,缺乏文学性的深化和升华,不免沦为对现实生活的机械记录,显得琐碎和平庸;再如其中的个别作品,主体性的过分膨胀影响了事件的真实表达,又导致了另一种极端或失衡的弊病。虽然中国当下的“非虚构”写作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但作为纯文学内部衍生出来的一种流派性质的文学现象,它的积极的自我疗救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