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尊严生活

来源 :黑龙江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ad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尊严,历来是马克思主义十分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时代的发展中通过对中国和西方传统尊严观的扬弃,形成了自己的尊严观。我们党尊严生活的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继“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之后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尊严生活赋予了“以人为本”的新内涵,“以人为本”体现了尊严生活的价值实质。什么是尊严生活,让什么人享受有尊严的生活,怎样才能让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追求GDP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还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仅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还要满足人们被尊重的需要。  本文由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目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为“以人为本”与尊严生活的相关理论。这一部分主要是分析了“以人为本”和尊严生活的内涵,以及“以人为本”与尊严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尊严生活时,介绍了尊严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尊严观、尊严生活的内涵以及尊严生活的主体。本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是当前我国尊严生活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缺失。这一部分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严生活缺少公平,其中包括经济不公平、政治不公平和机会不公平。二是,尊严生活缺少满足,主要是分析了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尊严生活中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和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  第四部分为让人民实现尊严生活的路径选择。这一部分系统全面的介绍了当前实现让人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的途径。通过对尊严以及尊严生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提出的路径,主要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公民的经济权益;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保障公民政治权益;加强文化建设,实现公民文化权益;加强制度建设,为实现人民的尊严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加强社会建设,改善社会民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自尊自爱,自觉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基本权益。
其他文献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派遣红衣主教嘉乐来到北京,就“敬孔敬祖”问题与清朝政府进行谈判,即中国的天主教徒是否要敬拜、祭祀孔子和自己的祖先。康熙皇帝先后13次接见嘉乐,礼遇不可谓不隆重,但在“敬孔敬祖”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无论如何不肯做出任何妥协,并且向罗马教廷明确表示“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嘉乐无功而返,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