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及物动词及物用法指的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不是宾语位置上的名词却出现在了宾语位置上,比如“飞北京,跑材料,王冕死了父亲。”这个名词在深层结构中,可能是从主语位置移位过来,也有可能是从补语或状语位置移位过来。近几年,不及物动词带宾语这一格式的出现频率正在逐渐增加,这种现象已引起语法学界的关注。大量学者从意义、形式和配价等方面就不及物动词的定义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本文提出一种流动式地筛选模式,区分出各类动词。吸收传统二分法中,动词后是否带受事宾语,将不及物动词首先过滤出来。根据Perlmutter的非宾格假说,将不及物动词分为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同时,将传统意义上的及物动词,分为潜及物动词、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其中,对徐杰的“潜及物动词”进行了批判性地借鉴;通过修改曾立英对作格动词的判断标准,将作格动词和非宾格动词区分开来。本文所研究的不及物动词只包含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不包括作格动词和潜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的及物用法指的是不及物动词后带上非受事宾语这一现象。本文尝试性地归纳了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六种句型(1)V+NP,(2)S+V+(j)0/L,(3) S+V+T,(4)(j)L/T+V+S,(5)N1+V+N2,(6)S+V’+(j)NP.有些学者从汉语语法本体出发,运用“代体宾语”规律,小句对动宾超常搭配结构格局的管控作用,对不及物动词带宾现象做出了解释。国内也有学者从配价角度,认为这种格式的出现多是准二元动词由介词引出的必有成分或少量一元二位动词由介词引出的可有成分变换位置做宾语的结果。以认知语法为出发点的学者认为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句式是由NP1+Vt+NP2与NP2+Vi整合而成。还有部分学者用生成语法理论解释,比如潘海华,韩景泉,徐杰,温宾利,朱行帆等。黄正德在他的轻动词假说中,将轻动词看做是一系列具有实在意义而无语音形式的事件谓词。黄正德的轻动词理论虽然可以很好地解释(1)V+NP,(4)(j)L/T+V+S,(5) N1+V+N2这几种句型,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由于介词脱落而导致的S-Vi-O结构缺乏解释力。对于如何解释(2)S+V+(j)0/L,(3)S+V+T,(6)S+V’+(j) NP介词脱落现象,程杰提出虚介词假说,利用高位增元理论解释。他将动词和介词作为整体,充当谓词,后面接上宾语。由于音节的制约,介词在谓词内部脱落。但是在Vi+PP中,并不是所有的介词都能和动词捆绑在一起,形成(Vi+P)+NP。本文受Larson "空壳动词假说”和黄正德“轻动词理论”的启发,提出轻介词假说,将介词放在介宾短语中,考察介词在介宾短语内部脱落的理据。我们认为轻介词和轻动词一样,只存在于深层结构中,只有意义而没有语音形式。轻介词的语义来源于Vi和NP之问的语义关联。无论是动词还是介词,当它们提升到轻动词或轻介词的位置后,一定存在一个语义融合的过程。轻动词和实义动词的语义融合中,动词的语义属凸显状,因而动词得以在语表层显现;而轻介词和介词的语义融合属于或涵盖状或凸显状。如果介词的语义被涵盖则介词脱落,如果介词的语义得到凸显则保留介词。在S-Vi-0中,由于介词的语义相对轻介词的语义较虚,因而被涵盖,从而导致介词脱落。本文的轻介词假说只是对介词省略了的S-Vi-0结构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在实际语料中,既存在“跑材料,飞北京”,又存在“为了材料而跑,飞往北京”的说法。在什么情况下介词的语义被涵盖,什么情况下又被凸显,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共分六章节:第一章是导论,在此我们对本文作了简略的概述。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我们在这一章对语法学家对汉语不及物动词的及物用法现象的研究成果做了较为详尽的回顾。第三章回顾了历来语法学家对不及物动词的界定,指出不足,提出了流动式地筛选模式,区分出各类动词。第四章对不及物动词的及物用法界定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并总结出六种句型。第五章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在此章中详述了黄正德的轻动词理论和程杰的虚介词假设和高位增员理论,提出了轻介词假说,并对其进行了验证。第六章是结论,它将概括本文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