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靖安县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多年来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该县的森林经营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可采森林资源不足。为了探索县级森林经营模式,本文通过系统总结靖安县森林经营发展历史与经验,分析1979年以来该县森林资源状况的变化及其现状,揭示了影响靖安县森林资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全县森林经营进行了分区,对各区提出了森林经营目标及可持续经营模式,达到挖掘林业自身发展潜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和效益的目的,研究成果为靖安县开展各类森林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于指导南方集体林区县级开展森林经营,促进区域森林持续经营水平的提高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土地纯收益法、净现值法、线性规划等方法,对靖安县森林经营模式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靖安县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存在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其有利条件包括有一定的森林经营基础,有适宜的自然条件,有良好的政策支持,建立了统一的木竹交易市场,生态旅游发展迅速,全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高,实施了双改双节和沼气工程,完成了森工企业改制;其不利因素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林业生产周期长,经营风险大,林改后林地使用权分散,规模经营程度不高,公益林经营模式单一,补偿标准低,木竹加工产业整体落后,林业科技人才不足;内部因素包括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森林经营粗放,人工林抚育质量不高,未严格落实分类经营等。(2)本文对全县森林可持续经营进行了分区,分别为防护林及森林旅游区、自然保护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用材林经营区、经济林及森林蔬菜区四个大区。提出从树种,年龄和空间结构对防护林、风景林进行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提出了防护林及森林旅游区、用材林经营区、自然保护区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经济林及森林蔬菜区的经营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大区各类森林经营的目标体系。(3)提出了防护林及用材林的区划体系,林分调查的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及测算方法,为各林种区划及调查提供了依据和方法,为下一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奠定了基础;提出了用材林经营区次生林改造及森林抚育技术措施。(4)根据靖安县目前杉木资源丰富、市场大径材供不应求的现实,提出了建设杉木大径材经营目标及经营技术,首次提出了作业级水平杉木大径材经营模式,建设大径材基地并不一定要通过新造林培育途径,可以通过在现有16地位指数以上的杉木用材林小班选取目标树,然后通过合理的抚育间伐、林地施肥等后期集约经营管理措施,不断调整林分密度,改良树木生长环境,保证杉木林整个群体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最终培育成大径材,其中,良种选择是基础,密度控制是关键措施。(5)采用土地纯收益法、净现值分析,研究了杉木人工林经济收益最大收获期。结果表明,影响主伐年龄的主要因素有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贷款利率等因素:杉木人工林的成熟龄随地位指数级的提高而降低,经营杉木人工林,12地位指数级以下的林地,只宜培育小径材;14~16地位指数级的林地,可培育中径材;18指数级以上的林地方可培育大径材。提出杉木大径材的轮伐期为32-36年。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贷款利率不同,应采用不同的主伐年龄,在低利率(4%、6% )时,14、16指数级生产中径材,而18指数级培育中大径材有利;在高利率(8%以上)时,14指数级生产小径材,16指数级生产中小径材,18指数级以上生产大径材有利。(6)通过对国内外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的总结归纳和分析研究,结合靖安县的实际情况,首次构建了一套4个层次28个指标组成的县级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研建的可持续性指标对该县2001、2006两年森林可持续经营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县森林经营能力处于弱可持续状态。(7)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对策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