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翅目Orthoptera是不完全变态类昆虫类群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多数种类为典型的多食性,许多种类为农林业的重要害虫。本研究对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区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运用线粒体COI基因和核糖体ITS序列对20种蝗虫210个样本进行了DNA条形编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区系组成本文共记录弄岗保护区直翅目255种,隶属于7总科18科125属,11种为广西新记录,1属61种为弄岗保护区新记录,提出了2个新命名,即新郑蚱Tetrix neozhengi Huang Nom. nov.和郑氏悠背蚱Euparatettix zhengi Huang Nom. nov.分别作为龙州蚱Tetrix longzhouensis Zheng,2004和长翅悠背蚱Euparatettix longipennis(Zheng et Jiang,2000)的替换名。世界昆虫地理区划中,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直翅目昆虫以东洋界成分占有优势,并与古北区系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以华南区分布占优势,同时与华中区、西南区及华北区关系密切,而与东北区、青藏区和蒙新区关系较远。2.基于COI、ITS、ITS2基因序列的部分蝗虫种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本研究在碱基序列特征分析、g1检验、种间遗传距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最大简约法(MP)、贝叶斯法(BI)、邻接法(NJ)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运用BCM方法模拟检验了COI条形码序列在蝗虫物种分子鉴定中的准确率。研究表明有足够抽样且形态特征差异明显的的物种在种级水平上形成支持度很高的分支;部分形态特征相似的种类其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不一致:(1)红角陇根蝗Longgenacris rufiantennus Zheng et Wei,2003的系统发育地位。陇根蝗属Longgenacris You&Li,1983包括斑边陇根蝗Longgenacris maculacarina You&Li,1983和红角陇根蝗Longgenacris rufiantennus Zheng&Wei,2003。通过形态学的比较研究发现,红角陇根蝗与斑边陇根蝗差异较大而与腹露蝗属的越北腹露蝗更接近。分子证据显示红角陇根蝗与越北腹露蝗在系统树上相互混合没有形成相互单系分支,红角陇根蝗与斑边陇根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4.65%,而与越北腹露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16%。形态学及分子证据均显示,红角陇根蝗与斑边陇根蝗的关系更远而与越北腹露蝗之间的关系更近,应该隶属于腹露蝗属Fruhstorferiola Willemse,1921而且是越北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tonkinensis (Willemse,1921)的同物异名。(2)越北蝗属TonkinacrisCarl,1916的系统发育关系。形态学比较研究发现,大明山越北蝗Tonkinacris damingshanus Li et al,1991与方尾越北蝗Tonkinacris dcoratus Carl,1916没有显著差异,桂南越北蝗Tonkinacris meridionalis Li,1986兼具中华越北蝗Tonkinacris sinensis Chang,1937与方尾越北蝗的某些特征。在系统树上的关系为((方尾越北蝗+大明山越北蝗)+桂南越北蝗)。遗传距离矩阵显示,大明山越北蝗和方尾越北蝗两物种种间遗传距离是0.57%;大明山越北蝗和桂南越北蝗两物种种间遗传距离为1.38%;桂南越北蝗和方尾越北蝗两物种种间遗传距离是1.14%。因此从形态学及分子证据均显示大明山越北蝗Tonkinacris damingshanus Li et al,1991应该为方尾越北蝗Tonkinacris dcoratus Carl,1916的同物异名。(3)绿腿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viridifemorata (Caudell,1921)与峨眉腹露蝗Fruhsforferiola omei(Rehn. et Rehn,1939)的系统发育关系。绿腿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viridifemorata(Caudell,1921)、黄山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huangshanensis Bi et Xia,1980与峨眉腹露蝗Fruhsforferiola omei (Rehn et Rehn,1939)在系统树上不能形成相互单系分支,基于遗传距离矩阵分析显示,绿腿腹露蝗与黄山腹露蝗Fruhstorferiola huangshanensis Bi et Xia,1980种间遗传距离为1.34%;绿腿腹露蝗与峨眉腹露蝗种种间遗传距离为0.67%;黄山腹露蝗与峨眉腹露蝗种种间遗传距离为1.21%。对比研究发现绿腿腹露蝗与峨眉腹露种间遗传距离较小,由于抽样不足,因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检验。(4)条形码分子鉴定的成功率检测对20种蝗虫的COI基因序列进行BCM和ASB分析,BCM模拟结果显示,正确鉴定序列为190条,占总数的90.47%;模糊鉴定序列为15条,占总数的8.57%;错误鉴定序列2条,占总数的0.95%。ASB模拟结果显示,正确鉴定序列为165条,占总数的79.32%;模糊鉴定序列为43条,占总数的20.68%,错误鉴定序列0条。两种分析结果中模糊鉴定序列和错误鉴定序列主要出现在越北腹露蝗和红角陇根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