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跃进”运动是我国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选择的一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大跃进”运动的发生,从客观上讲,是由于我国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速度、规律认识不足;从主观上讲,是由于最高决策层,主要是作为领袖的毛泽东的错误决策造成的;从精神因素讲,由于“左”的急躁冒进思想作崇,起了导向作用,而在这种错误背景下形成的歧变、偏误的群众心理,对大跃进运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推波助澜作用。 对于“大跃进”运动的成因,学术界、理论界以往多偏重于分析和研究其主客观原因,而对于精神心理原因的探讨相对薄弱。本文就是从精神心理因素方面入手,侧重探讨群众心理在“大跃进”运动中的倾向与歧变,借以抛砖引玉,结合现阶段群众心理态势,探索群众心理环境优化的途径与方法。其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使群众心理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发挥正向作用。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群众心理及其特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都是通过参与该过程的人民群众的行为表现出来,而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心理因素所调节和作用。从理论角度重点探讨群众心理的特定内涵、特征和政治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大跃进”运动中群众心理的主导性倾向。我国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课题和新考验,在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大跃进”的方式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但“大跃进”运动前后群众心理的主导性倾向,表现在: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认识;对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认同;对“大跃进”运动主动参与的共同意向。 第三部分,重点剖析“大跃进”运动中群众心理的歧变。“大跃进”运动中群众心理处于歧变和偏误的态势,在群众心理当中普遍存在着;贪多求快的小农心理;顺从领袖的崇拜心理;盲目趋附的从众心理;迷信经验的教条心理;宁“左”勿右的政治心理。这些歧变的群众心理作用于人民群众的政治行为则表现出盲目性与冲动性、狂热性与无序性、以及对政治事件的所起的负面性作用。 第四部分,探讨了优化群众心理环境,塑造符合时代需要的群众心理素质。分析“大跃进”运动中的群众心理,目的在于从历史看现实,总结经验。现阶段群众心理态势总体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一些负面的群众心理特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当务之急是优化群众心理环境,塑造符合时代需要的群众心理素质。优化群众心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弘扬国民品格,塑造现代人格;强化主人翁意识:校正价值取向;发挥人民群众整合性的正向效应。优化群众心理的途径与措施包括:实行党内民主和民主政治,力求决策民主、科学;加强对群众心理的调控,防止群众心理的失范和偏误;以“四有”为目标,提高人民群众自身素质。 社会发展作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其内在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社会历史毕竟是人的实践活动“写”成的,主体的心理动因,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能排斥在外的。群众心理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内在动因,因而研究群众,0理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