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海藻酸钠(ALG)/卵磷脂(LCT)/埃洛石纳米管(HNTs)/胰岛素(INS)复合微球,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降血糖性能,探索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潜能。方法:通过抽真空的方法,利用负压使INS进入HNTs内腔,制备HNTs/INS复合纳米药物载体。利用傅里叶红外(FTIR)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INS在HNTs表面的结合方式。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HNTs尺寸分布规律和HNTs/INS的结构特征。通过高压静电法制备复合微球,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的粒径分布及表面形态进行观察,检测微球形貌结构及其在不同pH值中的溶胀性能。通过微球在不同pH值中的体外释放实验,检测微球的释药性能。采用细胞毒性实验和急性口服毒性实验,检测复合微球的生物安全性。利用STZ诱导糖尿病模型大鼠口服降血糖实验,评价复合微球降血糖的性能。结果:SEM证明HNTs具有纳米尺寸。FTIR、XRD和SEM等表征证明胰岛素存在于HNTs内腔,且未引起HNTs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通过高压静电制备的复合微球,其尺寸均一,表面致密、内部疏松,有助于胰岛素的负载。复合微球具有一定的pH响应性,在模拟胃液(pH 1.2)中微球粒径变化较小,在2h后尺寸变化不超过20μm;在模拟肠液(pH 7.4)中较为敏感,2h后粒径增加约300μm。同时,复合微球对INS的释放符合First Order模型,表现出一定的缓释性能。细胞毒性实验和急性口服毒性实验证明复合微球是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复合载药系统。糖尿病模型大鼠降血糖实验证明复合微球具有一定的降血糖性能。结论:埃洛石纳米管负载胰岛素作为口服胰岛素控释递送的智能pH响应系统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给药体系,具有实现口服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