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主体遇合下的家园重构——东北作家群“怀乡小说”研究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7567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作家群,率先创作出彰显东北人民鲜明抗日图存意识的作品,活跃在三十年代的抗战文坛上。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强化,“抗战第一”这一共识逐渐形成,文学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之后,东北作家群创作出现分流,奔赴延安的大部分东北作家群成员,在全民抗战期间的创作、活动等都融入时代潮流。而以端木蕻良、萧红、骆宾基等人为主的东北作家群成员此时却另辟蹊径,他们延续并发展了东北作家群的早期创作,小说文本中凸显“怀乡”属性,创作出了一批被评价为脱离时代、脱离政治的“怀乡小说”。本文以东北作家群后期创作的“怀乡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研究、文本特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具体阐述“怀乡小说”产生的时代语境、家园重构下的文本特征和创作渊源。 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东北作家群“怀乡小说”概念的因由,确定论文的研究对象、文本范围及论题的可行性等。第一章主要是从时代烽火下的文学背景和东北作家群于流亡中文学创作的流变,来分析“怀乡小说”创作的文学语境。第二章从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证作者主体在同时代的遇合下,关于东北家园所进行的家园重构,注重从家园重构的文本特征对这批“怀乡小说”进行研究,论证其与时代的关系。第三章通过阐述家园重构的创作渊源来论证“怀乡小说”创作的必然性。最后得出萧红等人的“怀乡小说”并未真正脱离时代的结论。 文学史上一般把“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籍作家称为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早期的创作主要是以描写东北人民苦难及宣传抗战题材为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强化,民族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特殊时期。“抗战第一”这一共识逐渐形成,文学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文艺界抗敌协会“文章入伍,文章下乡”口号的提出,作家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大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融入时代强流里,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群在全民抗战之时也大都如此。1938年之后,东北作家群内部出现分流,大部分东北流亡作家奔赴延安并融入了延安的创作机制。而以端木蕻良、萧红、骆宾基等人为主的东北作家此时却另辟蹊径,创作出一批被评价为脱离时代语境的“怀乡小说”,以《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幼年》、《科尔沁前史》、《蓝色的图们江》、《乡亲——康天刚》、《初吻》、《早春》等为主的这批“怀乡小说”,是否就如文学史给予的评价——脱离时代?这是本文选题的主要依据。 沿用沈卫威先生的提法,东北作家群在十四年流亡生涯中的文学创作按其作品性质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伤文学、怒吼文学、抗战文艺和怀乡文学,但不管评论者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性质如何划分,东北故乡都是他们不忘的主题。萧红等人在流亡后期创作的“怀乡小说”,之所以得到学界不一样的评价甚至于曲解,是因为以《呼兰河传》为代表的“怀乡小说”,所叙写的东北家园是回忆中、历史视野下的东北,它们描写的不是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东北现实,作者通过“怀乡小说”更多的是表达个人于长期背井离乡下所进行的自我回顾。这批“怀乡小说”实际上是作家主体在同时代遇合下对东北家园的重构,这家园重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脱离时代。论文正文方面主要分三个方面对“怀乡小说”的家园重构进行梳理,论证家园重构实际上是其契合时代的另一种形式。 第一章,主要从时代烽火下的文学背景和东北作家群在流亡中文学创作的历史语境两部分,来梳理论证萧红、骆宾基等人创作“怀乡小说”时所具备的文学语境。战争年代,作家一般是以战斗者或笔戎者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那些既不放弃文学创作但又不承认文学同政治必须时刻紧密相连的作家,共同为战时复杂文学景观添上一道色彩。萧红等人创作的“怀乡小说”构成了战时文学景观一部分,不能简单地以脱离时代语境为借口就被文学史所否定。 第二章,具体分析了“怀乡小说”中,家园重构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特征。第一节论证萧红、骆宾基等人在文本中进行家园重构的具体表现,主要是通过文本塑造了一系列情感化了的家园形象,如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后花园,骆宾基笔下的图们江、珲春等,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等。而家园重构的实质正是贯穿于文本始终的启蒙意识和生命意识,端木蕻良、萧红、骆宾基三人于创作中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共性,但由于作家经历、性别、学识等等的差异,家园重构的实质在具体文本中的表达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各个作家都有其个性的展示,例如萧红的《呼兰河传》、《后花园》主要描绘了一幅在启蒙意识关照下东北生命的沉睡图,骆宾基的《幼年》、《乡亲——康天刚》等主要为读者谱写了表达东北生命强力的乐章,至于端木蕻良,他在四十年代的怀乡小说创作主要是借他幼时的情感体验来反思他现实的遭遇。第二节主要分析作者在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中进行家园重构时,叙事者同叙事角度的不同选择,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的儿童视角的选用,为在刻画东北故乡时表达出诗意的生活提供了可能性,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家园重构的可能性。作家在创作“怀乡小说”时,成人视角、性别视角常常不同程度地介入到儿童视角中,作家主体在同时代遇合下的叙事视角的选择,因而常常显现出复杂性,进而构成了家园重构的丰富性。通过阐释家园重构在文本中的特征,东北作家群笔下的“怀乡小说”是作家主体对时代深层体验下的表达。 第三章,意图从共性和个性两方面来探讨“怀乡小说”中家园重构的创作渊源: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及战争体验,是作家在“怀乡小说”中进行家园重构的共同因素,而作家个体经历的遭遇及其所造成的个体认知差异是促成家园重构特征丰富性的主要原因。 结论中,根据以上章节的分析,指出萧红三人的“怀乡小说”,表面上脱离了抗日救亡的时代主题,但实际上,对东北故乡的家园重构从未真正游离于时代话语之外,而是从对生命和民族的反思这一层次来契合时代。东北作家群“怀乡小说”并不是如学界曾经的评价——脱离时代、脱离政治,这是本文重点论证的主题。
其他文献
针对国内已投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锅炉普遍存在再热汽温低的问题,对已投产的泰州电厂二期SG-2710/33.03-M7050型二次再热锅炉进行过热蒸汽和一、二次再热蒸汽的吸热量计算
萧红是20世纪中国文坛颇具创作个性与浓浓女性意识的一流女作家。她的文学命运不足十年,却留下了100万余字的传世之作,也留给后人无限想象、思考与探索的空间,这就是萧红真正的
为解决某330 MW机组配置的FAF22.4-12.5-1型动叶可调轴流式送风机喘振跳闸问题,对机组历史运行数据、风道阻力及风机出力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送风机喘振的直接原因是,炉膛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