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户是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微观单元,其居住区位关系农户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居民点规划。在当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经济促使农户生产经营形式,家庭人口结构特征发生转变,农户居民点迁移行为的驱动因素多样化和复杂化加深、自主性与差异性凸显。真实、客观的认识农户、揭示农户迁移行为,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不仅有利于农村生产的可持续性,还能促进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以稳步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特定地区特别分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村居民点分布广,范围大。在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发展现状以及民风民俗,因此,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地区采用相应科学的整理方案才是可行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使农村居民点受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而迁移,尤其是对草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响应较大。近年来封育禁牧、打井补贴等政策势必引起研究区农户牧业生产的连锁反应。 基于此,本文选取农牧交错带典型村域宁夏盐池县皖记沟行政村,通过对该村117户农户访谈和居民点区位调查,取得农户属性数据以及居住区空间数据,综合运用GIS技术、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等。研究分析皖记沟行政村1989~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居民点和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以及人口结构的演变特征分析,探索居民点演变的驱动力因素,最后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实例验证,揭示研究区居民点演化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1)研究区中超过25%的人口属于老年人,人口年龄结构属于老年型,由于研究区长期处于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生态系统,研究区在较长时间段内属于最易老龄化型Z1S1B1E1,近年来由于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回流。但聚落老龄化还在进一步加剧,而人口流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这也是研究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外部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户的人口年龄构成影响着农户的行为决策、经济重心以及居民点的演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居住区位的选择和居民点迁移行为的认识不同,所以研究区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势必影响居民点的布局。 (2)在研究区总样本量117户农户中,牧业主导型农户占到67%;从居民点—草地的布局情况来看,多数农户依草场而居,对草场的依赖性较强;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在1989~2013年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变化,但是以草场为主的格局一直未变。由于受到内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研究区内部存在差异,但总的来看,牧业生产依然是研究区生产结构的主导产业,草场是农民生产活动的中心,也是吸引研究区居民点迁移的外部诱惑,是居民点迁移的重要动力源,研究区农户居民点对草场的依赖性较强,农户为减少往返时间、减少体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多数农户依草场而居。 (3)研究区内部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缺乏,农民生产生活资料全部来自于盐池县城,农民的生活生产成本偏高;由于居民点演化受到自然、经济、人文、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民的居住区选择是在非均质、非静态的空间里进行,其中年龄结构、收入结构、政策方针、邻里关系等因素与农户居民点演化显著相关。研究区内部居民点布局演化存在差异化,杨寨子村在1989-2013年期间,研究区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呈现出从集中到逐步分散的演化趋势,并伴有废弃居民点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居民点的演变受到政府政策、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的综合影响,在1989-1999年期间,经济结构、人口结构是影响研究区居民点演化的主要因素,在1999-2013年期间,居民点的演化则受到经济结构、人口结构、政府政策的综合影响。北王圈村、南王圈村、皖记沟村、李寨子村在此期间,居民点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但是也出现了废弃居民点增多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