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中国非常看重伦理教育,西方自希腊罗马以来,则很注重国家所须公民的训练。近代国家主义的公民教育理想,开始于十九世纪初年,时至今日,世界各国推展学校教育的方式虽有差别,但多以培养具有爱国意识和民主理想的健全公民为主要目标。公民教育的成败,影响社会的稳定以及创新;更影响伦理规范的传播以及偏差行为的多寡,为了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政治进步、以及国家富强,唯有积极推展公民教育,才有实现的可能。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台湾地区初中公民教育课程及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厘清了台湾地区初中公民教育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方式,同时辩证吸收大陆及台湾地区公民教育研究和实践成果,指出了台湾地区初中阶段公民教育所具备的优势和缺陷。文章的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公民教育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公民教育课程的含义以及主要内容。界定了什么是公民教育以及公民教育所涉及的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技能领域。阐明了公民教育课程的内涵以及主要意义。并概述了国民政府由大陆流亡台湾后所导致的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和变迁过程,并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分析了台湾地区公民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文章第二部分研究了台湾地区初中公民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公民与道德课程、健康教育课程、国文课程、历史课程、地理课程,以及童军训练、指导活动等实践活动的分析,从课程目标、教材纲要以及教材内容作为切入点,深入到每一科目深挖台湾地区初中的公民教育的内涵。文章第三部分阐述了台湾地区初中公民教育的实施状况。主要通过对台湾地区初中公民教育教科书和教师手册的分析,以及对初中公民课堂的实地考察和记录,从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这四个方面考察台湾地区初中阶段公民教育的实践状况。文章的第四部分针对台湾地区初中公民教育的课程与实施进行审思。台湾初中公民教育的理论基本源于西方,在台湾解严转型时期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爆发了一系列充斥着暴力色彩的公民运动,从中也可看出台湾地区公民教育正处于一个困难的时期,暴露出许多急需弥补的缺陷和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