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当代英国文坛声名斐然的女作家,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之一。由于她的许多作品都对女性主义和性别关系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伍尔夫也被尊为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尽管伍尔夫的代表作《达洛卫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备受学者和文学批评家的关注,但是她的另一部论证两性关系的作品《奥兰多》(1928)却在很大程度上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目前,国内外学者虽然对《奥兰多》(1928)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对作品中所反映出的“雌雄共体”这一性别理想的论证。本论文将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以及《柏拉图》中对爱与美等主题的论述来解读《奥兰多》这部作品中的酷儿形象,并且重构爱的原则。巴特勒是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酷儿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在其著作《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认同颠覆》中提出了颇具影响的性别操演理论。她的这一理论致力于解构在男权主义社会下形成的性别二元对立体制和异性恋霸权主义体制。她认为“性别也是一种永远无法内化的规范,“内在”是一种表面意指,而性别规范最终是幻影,不可能被身体所具体化”(Butler“性别麻烦”184)。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论文的引言部分,包括背景知识介绍、小说内容简介、文献综述、理论介绍和论文框架介绍等五个部分。第二章试图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来解构当前二元对立的性别机制。首先,本论文承认人生来有生理性别,但是本论文也承认,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社会性别并没有其稳定的本质,而只是一个虚幻的泡影。伍尔夫的“雌雄共体”理论从侧面承认了二元对立的性别体制,所以本论文要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论证《奥兰多》中人物的社会性别是不断操演的产物。第三章试图通过分析《奥兰多》中的酷儿形象来解构异性恋霸权,论证异性恋是社会规训的结果。正如书中所描述,奥兰多的本质始终没有变。同样一个奥兰多,既拥有来自男性的爱,也拥有来自女性的爱;既爱上过男性,也爱上过女性。这本身就说明了性别不是爱情的决定性因素。第四章将引用柏拉图的理论重构爱的原则。在爱情萌芽阶段,“外在美”的原则指引自我寻觅自身欲望对象;在相爱双方相处阶段,“内在美”的原则指引双方建立积极向上的高尚感情。第五章是本论文的结论部分,这一章将对本论文的主要论点做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