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安定性是油品质量监管领域在进行燃油品质评价时的重要依据。诱导期、胶质含量是对油品的安定性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我国燃油市场汽油流通量较大,但目前仍采用传统GB/T8018-87方法测定汽油诱导期,GB/T8019-2008法测定胶质含量。传统GB方法工序繁琐,耗时较长,易受外界因素影响,难以实现对每批油品及时检测,无法满足汽油品质快速检测的监管需求。分子光谱中富含物质结构及浓度信息,操作简单且分析快速,广泛用于石化领域。目前还没见到关于应用分子光谱分析技术评价汽油安定性方面的研究报道。本课题旨在对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在汽油氧化安定性评价指标检测方面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提出了采用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测定汽油诱导期的快速分析方法。收集了64个不同牌号、不同生产时间的汽油样本。设计了合适的测量附件。研究了光谱扫描次数和重复装样次数对光谱采集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测量条件。建立了ATR-FTIR法定量测定汽油诱导期的PLS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0.897,校正标准偏差(SEC)68.3min,预测标准偏差(SEP)91.9min。新方法预测汽油诱导期结果的重复性、再现性基本满足相应GB法要求。此外,实验还对近红外光谱(NIR)法检测汽油诱导期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测定模型,该模型Rc、SEC、SEP值分别为0.9571、72.71min.108.74min,预测汽油诱导期的相对偏差均小于5%,同样满足GB方法重复性允差要求。其次,实验还对ATR-FTIR、NIR分析技术在汽油未洗胶质、溶剂洗胶质含量测定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究,分析了油样体系分散稳定性对测量的影响,并利用PLS法进行数据关联,分别建立了ATR-FTIR法、NIR透射法、单波长近红外背散射高度扫描法、单波长近红外透射高度扫描法检测胶质含量的回归曲线,并对四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进行汽油未洗胶质、溶剂洗胶质含量分析时,NIR法优于ATR-FTIR法。且汽油体系不稳定,体系分布对胶质含量的测定有影响,故而要想建立较为准确的胶质含量定量模型需将传统NIR技术与近红外透射/背散射高度扫描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后,实验筹集了360个含6种不同添加剂(MTBE、甲醇、乙醇、碳酸二甲酯、醋酸仲丁酯、甲缩醛)的汽油样本,采集其红外光谱,利用SIMCA方法,实现对不同添加剂的分类识别,模型识别率可达90%。此外,实验还建立了6种添加剂的定量测定模型。其中,MTBE、甲醇、乙醇定量模型预测精密度满足SH/T0663-1998要求,碳酸二甲酯、醋酸仲丁酯、甲缩醛模型测量重复性、再现性分别在0.12%、0.29%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