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一篇汉朝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原文是《内伶仃岛上的猕猴》,由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其作者袁博是著名的动物小说作家,与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科教合作。作品塑造了一个极具韧性的猕猴主角黑儿,它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克服困难,把不幸的遭遇化为成长的经验。作品原文共6.2余万字,译文共7.4万余字。自然环境变迁相关的自然史动物小说可以说是一种新形式的小说形态,此类出版物不多,尤其是朝文出版物较少。项目通过对此作品的翻译实践,能够对此类文体的朝文少年儿童读物领域进行填补,为广大的朝文阅读群体提供更多的阅读选择,并将作品中的正能量、主流思想传递给广大读者。同时,以此项目为朝鲜语言文字工作及翻译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实践报告描述了此次汉朝翻译实践的所有过程,包括任务描述、过程描述、案例分析和结论。译者遵循“信、达、雅”的基本要求,认真阅读理解了原文的内容及精神内涵,灵活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此次翻译实践中需要把握好作品的少儿读物及自然史动物小说两种特点。此特点区别于常规的同类作品,确保原文作品作为自然史动物小说所包含的自然界物种、气候、生物习性、生态规律、历史变迁等等诸多专业领域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更是要确保作品作为少年儿童文学所包含的读者群体年龄特点及阅读能力特点。如何有效地结合、突显这些特点,抓好少年儿童文学这一关键要素,确保译文自然饱满、流畅通顺,并做到在内涵和思想上同原文高度契合是本次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实践报告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引言的部分介绍了选择此文为翻译实践项目的背景和出发点,说明了本书具有的现实意义,引出进行此翻译项目的原因;第一章翻译项目简介部分进行了对作者和作品的简要介绍,以便于读者对译文背景有更充分的了解;第二章译前准备部分,译者对原文语言、风格及受众群体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概括介绍了包括工具书、相关平台及文献资料参考、起草大纲等相关准备情况。第三章案例分析部分列举了原文中具有代表性难点、疑点、亮点问题的例句进行了案例分析,介绍了翻译实践过程中应用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解决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大体分为增译法与减译法、分译法与合译法、成分转换与语序变更、翻译现象的对比及处理四个部分。在第四章结语部分,译者叙述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心得体会,总结了翻译过程中问题解决思路、方法及翻译现象,进一步阐述了作品所包含的人文自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