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在日趋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逐步被蚕食,丧失其地域特性、文化内涵以及社会价值。面对此种局面,建筑界研究学者们已展开了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尽管如此,独具特色、携带丰富历史信息的民族传统建筑群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仍不可避免的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而且面临无章可循或有章不依、无序发展的危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道县,拥有大量的侗族建筑、人文遗产,以及丰富的历史信息,但当地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发展规划,还相对落后。笔者从对通道县的实地调研所取得的资料中,分析并提出如下疑问:1.侗族传统建筑如何与现代建筑元素和谐共生?2.侗族传统聚落如何纳入城镇体系中共同发展?3.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需要那些社会因素的支持?4.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侗族村寨空间环境所做的各种改造、重修、新建等行为,是否合适?针对这些问题所展开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理论,并提出五点原则:“真实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生态可持续”原则、“民众参与”原则和“法制”原则。在此基础上确立论文研究框架。接着对通道自治县的地理区位及历史沿革做了简要的介绍,论述了侗族村寨与建筑的类型、特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通道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化水平低等;以及传统建筑文化现状所呈现出的各种危机:建筑被“现代化”、空间环境规划的混乱等。然后从文化、经济、技术、管理、法制等方面,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结合实践,遵循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理念与原则,针对通道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出五点策略:经济发展、民众参与、传统民居适应性改造、聚落空间环境发展和建筑文化传承策略。最后结合相关理论与总结出的策略方法,对“侗族建筑艺术博物馆”芋头村,在保护与传承工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本文遵循由点至面的研究方式,希望借由对通道侗族传统建筑风貌的研究,寻求适合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并以此提高当地居民以及管理者的认识,将这些人类的宝贵遗产守护并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