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仰卧起坐作为新兵军事训练的考核项目,由于其主要作用于人体腰骶部,加之于新兵训练强度较大,是部队新兵下腰痛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新兵仰卧起坐训练致下腰痛发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发生原因和特点,对新兵的军事训练及安全保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的追踪调查某部新兵仰卧起坐训练所致的下腰痛的发病病程,并通过伤史采集、表面肌电测试、血清学指标(CK-MM水平和SOD活性)测试和影像学检查等技术对下腰痛发生原因及特点分析,探讨下腰痛与仰卧起坐训练动作频率和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仰卧起坐训练及其改良动作在表面肌电检测方面的差异,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预防训练致下腰痛和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某部队2015年度入伍全训男性新兵376名,按照训练频率和训练强度两个指标,其中训练频率分为35次/2min/组、35-70次/2min组和大于70次/2min/组三个频率组,训练强度在训练频率分为35次/2min/组的基础上,分为每日常规训练(共2次)、每日加训一次(共3次)、每日加训两次(共4次)三组,随后按照判别标准,归类到不同类型的下腰痛病症中(肌源性下腰痛、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骨关节源性下腰痛),仰卧起坐体能训练期间由2位专职医务人员负责对新兵出现的训练性下腰痛进行现场分析,训练后辅以MRI检查,随后,对不同训练频率和训练强度与新兵下腰痛发病率及发病类型之间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为探讨仰卧起坐训练及其仰卧起坐动作改良对躯干核心肌力平衡的影响,我们选取2015年5~8月某部入伍男性新兵128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2人,A、B两组均采用传统仰卧起坐动作训练,A组训练强度为35次/2 min,B组为70次/2 min;各6 min/d,间隔时间30 min;C、D组采用改良动作训练,C组训练强度为35次/2 min,D组为70次/2 min;各6 min/d,间隔时间30 min,于第2、4、6、8周末分批检测部分受试者腹部及腰背部肌肉表面肌电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血清指标,并对上述肌肉行MRI检查。随后对所得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进行分析。结果在2015年度入伍全训男性新兵376名中,因仰卧起坐训练直接导致各类训练性下腰痛155例,发生率为41.22%;其中在开训后第2周、第3周发生率达到最高(50.32%)。在训练频率组(共182名)中,随着训练频率的增加,下腰痛发病病例数相应增加;其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例为47例,占所有下腰痛发生原因的25.82%,为最高;其次是肌源性下腰痛12.64%;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训练强度组(共194名)中,在发生的各类下腰痛中,肌源性下腰痛为44例,占所有下腰痛发生原因的57.1%,为最高;其次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13.40%;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仰卧起坐训练及其仰卧起坐动作改良对躯干核心肌力平衡的影响方面,第2、4周末各组RM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末C组竖脊肌RMS值高于A、B两组(P<0.05),第8周时上述差异更为明显(P<0.05);但C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各时间点CK-MM及SOD水平高A组(P<0.05),低于D组(P<0.05),但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显示在第2、4、6周时各组均未见阳性变化,第8周时可见B组1例腹直肌出现边界模糊的线状或片状影,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余各组未见阳性表现。结论训练强度过大和训练频率过快是导致仰卧起坐性下腰痛发生的重要原因,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频率将有助于减少下腰痛的发生。改良仰卧起坐有助于保持躯干核心肌力平衡,减轻局部肌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