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应用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诱导棕色挪威(brown norway,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形成,建立脉络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及评价。
2.观察重组人色素上皮衍生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rhPEDF)对氩激光诱导的BN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
1.对4组20只BN大鼠单眼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诱导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功率220 mW,曝光时间0.04s,光斑直径0.1mm。分别在光凝后1周、2周、3周、8周进行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光镜下测量CNV厚度并对FFA结果及CNV厚度进行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分析,以评估氩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
2.对2组10只BN大鼠单眼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建立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光凝后1周,一组动物玻璃体内注射2μg rhPEDF/10μlPBS;另一组动物玻璃体内注射10μl的PBS作为对照组。光凝后2周,对两组动物进行FFA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光镜下测量CNV厚度并对FFA结果及CNV厚度进行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分析,以评估rhPEDF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
结果:
1.应用氩激光光凝BN大鼠视网膜,光凝后1周CNV开始形成,2周逐渐增多,3周达到高峰,8周CNV有所减少。
2.rhPEDF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视网膜光凝后2周,FFA检查对照组与rhPEDF组相比,荧光素渗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NV厚度检测结果,rhPEDF组光凝区CNV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应用氩激光光凝BN大鼠视网膜诱导产生CNV模型,可为CNV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
2.FFA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评价CNV的有效手段。
3.对氩激光诱导形成CNV的BN大鼠玻璃体腔内注射rhPEDF,可以抑制CNV的增殖。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可能会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