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洋板片在地球深部的俯冲形态非常复杂,而小尺度的板片因缺乏高频数据其分布还约束较少。本文分析了中国东北地震台网(NECESS Array)记录的西太平洋俯冲带(从东印度尼西亚到汤加地区)的4个深源地震在P波初至之后20-50秒之间到达的地震尾波。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两种台阵数据分析方法——四次方根速度谱分析和波束功率分析技术约束P波后波至的慢度与方位角。我们的分析显示,这些尾波的慢度值比P波稍低,方位角也稍偏于大圆路径方向。结合一维人工合成理论地震图的计算结果,我们认为P波初至后的尾波是震源下方的散射体导致的S转换成P(SdP)震相。我们发现的总共五个散射体分布在研究区域下方700-1110 km深度范围内。对于这些分布在中西太平洋俯冲带的地震散射体,最可能是的解释是古老的俯冲海洋地壳。我们的观测显示海洋地壳至少部分地从俯冲的海洋岩石圈剥离出来并且大规模地聚集在俯冲带下方的中地慢,尤其在西太平洋俯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