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纪山纪家矿区地层、构造、蚀变类型、矿化类型、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纪家矿区主要控矿构造的规模、类型、矿化蚀变与断裂的关系和地球化学特点,找出有利的成矿构造和成矿规律,建立符合纪家矿区实际情况的找矿模型,从而进一步对找矿靶区进行预测。 地表地质调查表明,矿区主要岩体为玲珑花岗岩和郭家岭似斑状花岗岩,前者地表广泛分布,后者则仅在井下零星出露;矿区脉岩发育良好,主要类型包括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以及煌斑岩等,本区岩石地球化学数据认为脉岩与玲珑花岗岩同源;玲珑花岗岩内部常形成韧性剪切带,多呈近东西向延伸。 地表出露花岗闪长斑岩脉与玲珑花岗岩接触带附近形成硫化物矿化带,存在硫化物的褐铁矿化铁帽,对应井下北东向方铅矿块状硫化物位置;北东向二号脉地表南沿部位的老采坑附近发育沿蚀变煌斑岩脉形成的石英脉型矿化,与坑道探矿部位一致,由于井下矿脉不连续,虽有局部品位高的采样,但整体上不能构成规模的工业矿体。花岗斑岩及细粒二长花岗岩脉宽度和延伸规模较大,围岩蚀变比较微弱,酸性岩脉发育可能导致矿化分散而不利于成矿。 坑道地质调查主要针对近东西向1号脉带和北东向2号脉带进行研究,1号脉绢英岩化明显,但石英脉多呈团块状发育,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工业矿体。2号脉带一般沿NE向蚀变煌斑岩分布,局部形成高品位矿石,厚度较小且稳定性差。石英脉形成于两条矿化带相交位置,具有明显的张性特征。 通过对近EW向和NE向蚀变脉体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分析,两者应为为同期成矿,近EW向主要以绢英岩化蚀变带为主,形成石英脉型矿体,而NE向构造常常伴随煌斑岩脉的蚀变和矿化,局部形成高品位矿石。 Au元素与Sb、Bi和Cu的异常形态和异常强度高度一致,这些元素中Sb、Au属于低温元素,而Bi和Cu分别属于高温和中温元素,说明本区成矿流体具有多次活动特征。Zn元素与Pb元素的异常形态、异常强度一致性很高,且富集位置中Au元素及和其高相关性的元素含量趋于变少,说明这两种元素的存在在成矿的过程中对Au的富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号脉的成矿性要优于2号脉,从等值线的延伸情况看,高异常值内闭合区域狭窄,说明该矿区的成矿性较差。 矿区属于玲珑石英脉型金矿到金翅岭脉岩型金矿两者的过渡类型,1号脉位于玲珑矿田边缘延伸部,距离NE向主构造较远导致NE向脉岩矿化较差,综合分析,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一般,取得找矿勘查突破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