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耕地面积日益紧缩的前提下,较大幅度提高双季稻周年产量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双季稻生态系统超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生产力水平与大面积双季稻现实平均产量差距很大,存在巨大的增产潜力。本项研究在2005~2007年在武穴市大金镇大田条件下进行,研究了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双季稻高产栽培示范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1.以迟熟早稻配迟熟晚稻、旱育壮秧、小苗密植、厢畦式栽培、实地养分管理和湿润灌溉模式为核心的高产技术综合组装和集成的超高产栽培技术(简称超高产栽培模式)与农民习惯栽培模式相比,双季稻周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超高产栽培模式下,双季稻周年产量连续三年表现为17.54~20.41t/ha,平均为19.18 t/ha;农民习惯栽培模式下,双季稻周年产量连续三年表现为11.82~14.26t/ha,平均为12.83 t/ha。三年平均增产6.35t/ha,其中,早稻增产率为56%,晚稻增产率为44%。在产量构成因子上,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早晚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高于习惯栽培模式。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育秧方式和秧龄不同时产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同一品种在秧龄相同的情况下,旱育秧的产量显著高于湿润育秧。对鄂粳杂3号、163S/胜泰1号、175S/胜泰1号和两优华6的研究发现,不同秧龄水稻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30天秧龄的产量显著高于45天秧龄的产量。2.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双季早晚稻各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单位面积茎蘖数、株高均显著高于习惯栽培模式。这是超高产栽培模式下产量较高的生物学基础。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旱育秧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高于湿润育秧,30天秧龄的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高于45天秧龄的干物质积累量。3.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水稻的净光合速率与习惯栽培模式相比,在前期基本上没有差异,而在后期,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氮素积累量明显高于农民习惯栽培模式。这是超高产栽培模式产量较高的生理基础。4.不同栽培模式下,齐穗期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剑叶与倒二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都高于习惯栽培模式,而倒五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都低于习惯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的茎生各叶长度次序(由上而下)为2-3-1-4-5,而习惯栽培模式的茎生各叶长度次序为2-3-4-5-1。5.与习惯栽培模式相比,双季稻高产栽培条件下三种轻简栽培模式(高产示范、抛秧高产、直播高产)的产量显著增加。对产量因子而言,轻简栽培模式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均显著高于习惯栽培模式。齐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高于习惯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