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6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耕地面积日益紧缩的前提下,较大幅度提高双季稻周年产量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双季稻生态系统超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生产力水平与大面积双季稻现实平均产量差距很大,存在巨大的增产潜力。本项研究在2005~2007年在武穴市大金镇大田条件下进行,研究了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双季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并对双季稻高产栽培示范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1.以迟熟早稻配迟熟晚稻、旱育壮秧、小苗密植、厢畦式栽培、实地养分管理和湿润灌溉模式为核心的高产技术综合组装和集成的超高产栽培技术(简称超高产栽培模式)与农民习惯栽培模式相比,双季稻周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超高产栽培模式下,双季稻周年产量连续三年表现为17.54~20.41t/ha,平均为19.18 t/ha;农民习惯栽培模式下,双季稻周年产量连续三年表现为11.82~14.26t/ha,平均为12.83 t/ha。三年平均增产6.35t/ha,其中,早稻增产率为56%,晚稻增产率为44%。在产量构成因子上,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早晚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高于习惯栽培模式。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育秧方式和秧龄不同时产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同一品种在秧龄相同的情况下,旱育秧的产量显著高于湿润育秧。对鄂粳杂3号、163S/胜泰1号、175S/胜泰1号和两优华6的研究发现,不同秧龄水稻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30天秧龄的产量显著高于45天秧龄的产量。2.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双季早晚稻各生育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单位面积茎蘖数、株高均显著高于习惯栽培模式。这是超高产栽培模式下产量较高的生物学基础。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旱育秧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高于湿润育秧,30天秧龄的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高于45天秧龄的干物质积累量。3.在超高产栽培模式下,水稻的净光合速率与习惯栽培模式相比,在前期基本上没有差异,而在后期,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氮素积累量明显高于农民习惯栽培模式。这是超高产栽培模式产量较高的生理基础。4.不同栽培模式下,齐穗期叶片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剑叶与倒二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都高于习惯栽培模式,而倒五叶的叶长、叶宽、叶面积都低于习惯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的茎生各叶长度次序(由上而下)为2-3-1-4-5,而习惯栽培模式的茎生各叶长度次序为2-3-4-5-1。5.与习惯栽培模式相比,双季稻高产栽培条件下三种轻简栽培模式(高产示范、抛秧高产、直播高产)的产量显著增加。对产量因子而言,轻简栽培模式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均显著高于习惯栽培模式。齐穗期叶面积指数、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也显著高于习惯栽培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野外试验研究了人工阶梯-深潭对下切河流水生栖息地及生态的作用,试验河段位于西南山区的吊嘎河上150m侵蚀下切严重的河段,布置15级人工阶梯,对水流(水深、流速、水
自从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实施以来,小学合作学习就被越来越多的初中数学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实现了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本文从组
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解决教学难点,可利用数字化实验设备及pH探测器实时探究多元弱酸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的反应过程,并组织学生分析图象,得出结论,进而建立多元弱酸酸根离子的
目的探讨survivin、p27及ki-67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及其对淋巴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本院病理科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石蜡标
11月5日,康美药业(600518)公告称,公司与梅河口市政府签订了《医疗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计划整体收购梅河口市妇幼保健院、友谊医院和中医院。康美药业并未对外透露更多的合
报纸
近年来,“择校风”盛行,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盲从,深层的原因则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坦言,能让大家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唯一出路就是教育均
报纸
从大量研究资料中,总结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热点有四个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个性心理、社会、家庭等关系的研究;
企业招聘管理的策略和体系是职业指导下企业用人管理战略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对满足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及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用人
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求人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学校越来越将关注点放在德
薄板结构因其自身重量小被广泛应用于船舶上层建筑制造当中。采用传统电弧焊(MIG、MAG)进行薄板焊接时,常常因焊接过程热输入较大造成焊接变形问题。激光-MIG复合焊是一种新型的高能束焊接方法,在提高焊接效率的同时能够显著减少焊接变形。本文针对6mm的Q345E钢开展了对接接头及T型接头激光-MIG复合焊工艺试验,研究了不同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探寻了对接接头及T型接头在不同装配间隙下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