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宪政思想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sao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学家,他对中国政治的贡献不仅在于跟随康有为领导和发动了戊戌变法,尝试推动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更在于他虽然长年颠沛流离于海外、历尽坎坷,仍孜孜探求中国的宪政之道。梁氏作为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宪政理论被后世的众多学者所研究。由于研究环境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他们的评价也各不相同。本文在梳理梁氏宪政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理论,对其宪政核心、模式建构、实现途径等一一进行归纳、分析和评论,以期客观再现梁氏宪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对当前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宪政作为舶来品,一经传入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使然,其在西方社会备受推崇的自由主义原生价值便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主义。在内忧外困交织的清术中国,国家主义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强大中国傲然立于世界的希望,于是在迫切希望改变国家面貌的知识分子中有了巨大的市场,梁氏同样对国家主义宪政有着强烈的诉求。他的宪政思想萌芽于戊戌时期,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日本,接触到了众多西方政治学家的理论,兼收并蓄,几经变化,最终形成了完备的国家主义宪政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家利益居于政治生活的核心地位,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其作为国家成员的身份,这是梁氏宪政思想与西方宪政理论最本质的区别。为了构建这样一个宪政国家,他提出要把主权归于国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权,通过教育培养新民,逐渐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走温和改良的政治革命道路,最终让美好愿景成为现实。只是由于他始终未能进入核心权力圈,许多措施只能止于文面,而无法成为现实。   但是,梁氏宪政思想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在当时都是无人能及的。他超越了前人对宪政仅限于器物层面和制度方面的认识,将其提升到文化的层面,完善了对宪政制度的研究;他注重培养国民素质,继而以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动力推动国家在政治上的进步;他强调以一种温和的渐进的方式推进宪政建设,这些都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以高校德育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发展走向为主要研究内容,意在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分析当前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现状,对高等教育评估体系进行剖析论证,同时开展中外高校德育评估
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这样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高效地学习,培养能力。翻转教学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
期刊
互联网越发达,公民隐私利益被侵害的可能性越大。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隐私权法律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下,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互联网的依赖日益加深,随
草洲“契约”或“官府布告”等所载内容本身并不能从本质上决定草洲业权的归属,草洲业权在乡土社会的具体运作主要还得靠“业主”自身的“权势”来定。换言之,“均势格局”下即
11月3日,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把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署名文章,强调从“把感情贴在民心民意上”、“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工作落在求真务实上”、“把成绩记在集体努力上”、“把重心放在增强党性上”等五个方面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刘书记在四川省目前正面临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艰巨任务的特殊背景下,强调干部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