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非诺贝特联合非布司他/苯溴马隆治疗痛风伴高甘油三脂血症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单中心、随机、平行对照研究(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1800018160),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就诊的患者中,根据试验入选标准、排除标准临床筛选出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配至试验组1(非布司他片+非诺贝特)、试验组2(苯溴马隆片+非诺贝特),每组各70例。试验组1治疗方案:非布司他20mg/天+非诺贝特胶囊200mg/天,试验组2治疗方案:苯溴马隆25mg/天+非诺贝特胶囊200mg/天。2组同时给予基础秋水仙碱+碳酸氢钠口服,嘱低嘌呤饮食,每日多饮水,每天饮水量>2.0L,保证尿量2000ml以上。随后在第2、6、10、14周复查血尿酸、转氨酶、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肌酐及尿酸排泄分数,并记录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使用EmpowerStat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意向性分析处理脱落病例,疗效分析以全分析集为主,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之间不同访视点的相关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统计结果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140例患者纳入该试验,两组各入组70人,试验组1完成随访64人(依从性不佳脱落3人,失访3人),试验组2完成随访58人(依从性不佳脱落2人,失访4人,导入失败6人)。主要终点:1、末次访视两组血尿酸达标率(SUA<360μmol/L)未见显著性差异(67.14%vs 60.94%)(χ~2=0.560,P=0.454);2、治疗14周后,试验组2较试验组1降尿酸幅度更大,两组血尿酸较基线下降的百分比分别为(40.5±11.9)%、(35.8±15.3)%(t=1.997,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次要终点:1、随访中,两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变化未见明显差异。两组末次访视甘油三酯水平较基线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3.78±16.02)%、(40.79±19.72)%(t=0.969,P=0.334),末次访视总胆固醇水平较基线下降百分比分别为(15.43±9.89)%、(14.86±9.92)%(t=0.332,P=0.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末次访视血尿酸<300μmol/L达标率未见显著性差异(40.00%vs 34.38%)(χ~2=0.452,P=0.501);3、试验组2较试验组1有更高的尿酸排泄分数,末次访视尿酸排泄分数分别较基线升高(38.60±49.91)、(73.67±48.15)%(t=3.238,P=0.002)。安全性分析:1、两组肝功能异常(ALT或AST>1.5倍正常值上限)的发生率分别为22.86%、12.5%,未见显著性差异(χ~2=2.439,P=0.118)。2、随访中,两组肾小球滤过率组间比较未见显著差异,两组末次访视肾小球滤过率较基线均有下降,较基线下降绝对值分别为(8.86±12.00)、(11.46±12.41)(ml/min/1.73m~2),分别较基线有统计学意义(t=6.178vs7.389,P<0.001),未出现eGFR<45ml/min/1.73m~2引起暂停用药事件。在试验结束后2-4周内对患者血肌酐进行随访,其中64人(试验组1 34人,试验组2 32人)回访,回访状态肾小球滤过率与基线状态无统计学差异(t=1.009vs0.694,P=0.320 vs 0.493)。3、其他不良反应:试验组1出现胃肠道反应(腹胀)1例,试验组2 2人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表现为腹胀、1例表现为腹泻),两组各12人出现痛风发作,两组均未出现皮疹、发热、血压升高及新发肾结石、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两组间各不良反应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痛风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中,两种药物组合均能达到良好的降尿酸、改善血脂代谢的效果,非诺贝特联合非布司他降尿酸幅度大于非诺贝特联合苯溴马龙,应用过程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