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日益活跃以及经济规模日益庞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与破坏。鉴于人口规模是经济生产的重要动因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所面对的来自生态系统的压力更为紧迫:一方面,要满足众多人口的生存需求和更高物质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在有限的空间与资源保有量下维护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一直致力于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努力,并针对各地出现的两系统间矛盾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加以治理。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来看,地方相对于国家应属于中观区域范畴,在整个国家经济系统中恰好处于承上起下的地位,对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各种经济问题的激化放大与协调解决,都必将起到重要作用,绝对不可忽视。然而地方政府与私人可能会出于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对国家的相关生态政策进行选择加以实施,从而造成政策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间的偏差。这种偏差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短视而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国家政策并不符合区域特点。因此,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区域特点选择合适的生态政策实施与执行方式,即区域生态经济政策。从而为本区域创造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均衡的可能性,真正实现“生态经济”。本文结构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为两小节。第一小节中,提出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国际与国内背景,指出区域在生态系统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应该有所作为,以提高国家生态政策的实施效率,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二小节,则主要从经济与生态两大系统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进行论述,解释生态与经济间鸿沟的形成原因,并简单阐述生态经济研究内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区域生态经济政策内涵研究,对论文中所运用理论进行综述,并界定了区域生态经济政策的概念与内涵。本章共分为五小节,第一节综合阐述了区域生态经济政策的经济理论基础,从生态物品的公共性质入手,研究了生态物品在产权界定和外部性方面的特点,找出生态经济政策必要性的经济学依据。第二节通过分析了区域政策与生态经济政策内涵,界定了区域生态经济政策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表述。第三节和第四节则着重分析区域生态经济政策效率问题,并对区域政策效率损耗的原因进行理论分析。第五节则提出了对区域生态经济政策效率进行评估的框架体系。第三章:区域生态经济政策效率损失研究,详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所出现的区域内以及区域间的生态问题,并阐述区域生态经济政策出现效率损耗的原因。本章共分为五小节,第一节主要描述经济发展对区域内造成的生态问题及地方政府的态度;第二节则针对生态外部性问题分析了污染及其它生态影响在区域间进行转移的可能,以及区域间生态政策合作的必要性;第三节至第五节则从不同角度对区域生态经济政策效率损失进行分析与研究,其中第三节主要从制度角度分析不同利益方之间存在的矛盾,第四节和第五节主要从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贴现率角度来解释利益方对生态物品不同的价值衡量。第四章:区域生态经济政策调整与实施,针对前章阐述的问题提出政策调整和实施建议。本章共分为五小节,第一节提出“内部化”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经济学思路,并提出相应的区域政策;第二节则是对传统的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纠正,并指出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的统一是政策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志;第三节讨论区域间的政策合作,博弈论分析证明了区域间进行合作的空间是存在的,在实践中则要保障不同区域的利益分配;第四节和第五节则侧重于区域生态经济政策的实践问题。第四节分析了循环经济的适用性及实现困难;第五节提倡区域政策推广使用目前流行的生态指标,从而可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监督本区的生态变化,进而检验区域生态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第五章:海南省生态经济政策及发展模式研究,是本文的实践分析部分,通过对海南省经济发展以及生态资源及环境状况了解,对其生态经济政策实施及效率进行评价,并提出未来海南经济发展兼顾生态平衡的政策建议。本章共分五节,第一节和第二节对海南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条件进行概述;第三节则是对海南省提出“生态省”目标以来所实施的生态经济政策进行评估,从海南省的生态足迹及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来看,得出生态经济政策还存在失灵问题;第四节和第五节则是从海南未来产业发展和实施政策方面分别进行建议,设想海南能够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进行子区域的产业分工,并在微观上关注对私人企业的生产规范,在政策检验方面则需要配合运用多种生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