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抽丝织绸的国家。随着丝绸等的普及,人们开始在丝织物上绣制花纹和各种图案进行装饰,于是产生了刺绣。我国的刺绣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刺绣技艺就已经相当成熟,至唐宋则达到繁盛,技艺已臻精湛。待到近代,刺绣工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数种各具地域风格的传统名绣。鲁绣是见诸史料的古老绣种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齐鲁文化的渲染和沐浴下,经过历代的演变和发展,鲁绣形成了绣线粗壮、色彩艳丽、图案工整、花纹苍劲、丰厚拙朴、质地坚牢的山东地方特色,以及针法众多、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在我国刺绣艺苑中享有一定的地位。目前,鲁绣已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学术界、艺术界和商界的关注。但是相对于苏、湘、粤、蜀四大名绣,近年来,历史悠久的鲁绣在知名度和商品化程度上却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国际、国内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山东的轻纺行业一度低迷,鲁绣也受到影响。多门类的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发展也形成了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鲁绣工艺品也带来冲击和挑战。刺绣艺人的老龄化以及培养新生力量的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后继无人的现象也更加突现,使最具特色的手工鲁绣工艺难以为继,鲁绣艺术的研究和发展又遭到了空前的危机和挫折。可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鲁绣既有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其继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在全国各种刺绣当中,鲁绣的发展相对落后,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扶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鲁绣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意义重大。济南鲁绣刺绣有限公司前身是1952年组建的济南市二区绣花组,在继承传统鲁绣工艺的基础上,经过几代工艺技师的不断创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工艺,设计制作了大量的鲁绣精品,积累了优秀作品2000余件,并保存和整理了几十年来关于鲁绣的文字、照片、画样等完整的档案资料,此外,还密切联系鲁绣老艺人,让他们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将传统鲁绣工艺传承给年轻工人。公司设立了鲁绣苑.以此为基础设置鲁绣作品展销厅,起到了较好地宣传作用,为鲁绣工艺的保护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即以济南鲁绣刺绣有限公司作为案例,通过对该公司的多次实地调查以及与鲁绣艺人的深入访谈和交流,并且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的相关政策和理论,吸收各国、各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方面的相关成果、经验和教训等,采用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鲁绣工艺的过去和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鲁绣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复兴,稍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