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年代的文艺自由者之歌——施蛰存论(1935-1945)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batian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蛰存是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对其进行研究自有意义,甚至已成热点。自1990年代以来,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论文,迄今为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对施蛰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小说创作和《现代》杂志的编辑活动上,在其他方面涉及的还不够充分,对他的散文和诗歌的研究比较少,对他生平资料的收集还有待加强。而且人们的目光多集中在施蛰存1935年之前的文学成就,而对其后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活动多有忽略。在对施蛰存进行断代的综合研究方面,尚无人做,笔者愿作尝试。  文章从施蛰存离开《现代》讲起,以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考察施蛰存自1935年至1945年的主要文学活动和相关经历,探讨他小说创作转向的原因,分析他一贯坚持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想的来源及表现,并展现他在抗战中的呈现出的可贵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为我们还原一个动荡年代的自由主义作家的真实形象。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对施蛰存小说创作转向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他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下,作家基于创作本身和对现实世界的理智判断而作出的主动选择。  第二章集中谈施蛰存在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想。首先梳理了自由主义文学的来源和特征,然后通过分析《文饭小品》中施蛰存的办刊原则透视他在文学上的自由观念,最后详细分析施蛰存所标举的“文艺上的自由主义”的内涵。  第三章关注施蛰存在抗战年代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昆明的生活培养了施蛰存浓厚的抗战气质,使他沉浸于抗战的伟业中而不自觉。而他在大学讲坛做好一名文化工作者的同时,还对民族文化的前途表示忧虑和关切。作为一名自由主义文学家,施蛰存在抗战年代表现出了宝贵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其他文献
随着后现代主义时代的到来,视觉文化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种,对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活动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种对
本文对苏轼一生中所结交的僧人进行了收集与考察,虽然不能涵盖其交往的所有佛僧,但在苏轼诗词文中出现的僧人,本文都尝试着对其生平及与苏轼的交往作简要概括。本文欲从苏轼与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