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匙吻鲟(Polydon spathula)从美国引入我国,已有20年的历史。匙吻鲟是一种大型的淡水鱼类,具食浮游生物、适温性广、生长快、易捕捞、可共生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市场需求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等明显经济优势,适合在大多数淡水水域养殖。匙吻鲟在池塘中进行饲养,一般以混养方式进行,即以匙吻鲟为主养种类,或将匙吻鲟作为搭配品种进行混养等两种养殖方式。有关匙吻鲟混养池塘的报道多集中在养殖技术方面,而相关的水质变化、浮游生物及氮磷利用变化的研究,国内几乎没有,国外的仅有关于匙吻鲟池塘养殖水质和浮游生物等方面的零星报道。传统的池塘混养方式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占重要的地位,但养殖品种基本为传统品种,经济价值有限,且池塘养殖经营粗放、管理混乱及水体过度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日益恶化,富余氮磷的排放极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为此,本研究根据匙吻鲟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食性相似这一现象,在以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搭配放养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匙吻鲟、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鲫鱼(Carassius auratus)等品种的江汉平原常见厚淤泥的中小型池塘为研究对象,在匙吻鲟替代主养草鱼混养塘中的鳙后,通过定期监测池塘主要水质指标和浮游生物的变化数据,结合饲料、鱼体及底泥等氮磷成分数据,分析了匙吻鲟混养塘中的氮磷收支,所得结果如下:1.匙吻鲟替代主养草鱼混养塘中的鳙后,池塘水质变化特点为:匙吻鲟混养塘的透明度低于鳙对照塘,而总氨氮、亚硝酸盐氮、总氮、磷酸盐磷、总磷等指标的均值要高于鳙对照塘,总氮和总磷含量超标,属Ⅲ类水质。但方差分析表明,匙吻鲟混养塘之间、匙吻鲟混养塘和对照塘之间的水质均无显著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匙吻鲟和鳙的摄食选择差异、水体中总悬浮物固体增加有关。2.匙吻鲟混养塘的浮游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变化特点为:蓝藻、绿藻的生物数量在整个实验期间较高,处于优势地位,但裸藻的生物量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最大。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生物数量在6月~8月处于高峰期,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小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植物和小型原生动物)数量增加,并占据优势;浮游生物在匙吻鲟放养塘和鳙放养塘中差异不显著。3.研究了3个匙吻鲟混养塘和1个对照塘的氮磷收支。结果表明,实验中投入的饵料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95.88%-98.12%,82.87%-89.36%。在支出项目中,渔获物的有效氮磷所占氮磷总支出的27.90~56.47%和35.06%-48.11%。沉积氮磷为主要支出项目,分别占总输入的45.77%~64.70%和34.79%-51.57%。在匙吻鲟混养塘中氮磷利用比较分析中发现,放养匙吻鲟的密度为270尾/hm2的池塘,其氮磷利用率、沉积氮磷情况等较其他混养塘及对照塘均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