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更关系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进程。经过多年的政社分离改革,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依然行政化倾向较重,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基层党建有待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仍存在着各种体制、机制的困难和障碍。因此,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中国特色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尤为重要。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理论和管理学相关理论为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建国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变迁和典型实践模式展开研究,并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相关新闻报道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剖析我国城市基层社会合作治理现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提出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社会背景与制度特征将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中出现的典型实践模式划分为街居模式、居社分离模式以及社区自治模式。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探索中呈现出治理主体参与能力有限、探索模式差异演化、社会事务需求不一致以及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等共性特征,通过三种典型模式的治理主体、治理运行机制和治理绩效的差异性分析,认为社区自治模式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合作互惠的特点,应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根据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呈现出的特点,提出新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应为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其次,基于对大量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研究我国城市基层社会合作治理的现状。由于城市基层社会具有问题多发性、矛盾隐藏性、风险累积性的特点,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现状,采取文本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本文以人民网为数据源,运用python程序采集2012—2018年间3513篇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新闻报道文本,并将其中非定量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发现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关注的主题热点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与改善服务环境、党员领导干部与非正式约束引领、社区服务与参与主体、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改革四个方面。主要参与主体包括党组织、政府、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居民六类,其中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在多元主体参与格局中提升明显,多元主体参与逐渐明导向、聚合力,这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具有一致性。然而,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仍存在着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不足、基层工作行政化严重、社区自治功能弱化、多元主体间联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再次,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构建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模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加强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依法依规管理的原则,确立了党组织领导下的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基层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市场组织协作、社会组织协同、社区组织自治以及城市居民参与的角色定位,并在多元主体之间形成领导与监督、委托与代理、协调与反馈、供给与监督以及互补与竞争等互动的结构关系。提出在多元主体间形成内生式与外源式相结合的合作机理,综合运用领导机制、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自治机制和法治机制实现城市基层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良好运行。最后,提出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的实现路径。从树立我国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理念,营造我国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环境,完善我国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保障机制和健全我国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技术手段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本文在分析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变迁和典型实践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大量新闻报道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对我国城市基层社会合作治理的全貌进行了深入探究,从而客观、全面地掌握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整体状况并发现其规律性,并基于此,结合新时代社会环境,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为促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参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