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脓毒症心衰病的证素和证候分布规律,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症心衰病的临床探索。方法:实验一:通过98例患者回顾性研究,根据《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确定各辨证要素及证名的诊断,得出脓毒症心力衰竭的证素和证候分布规律,从而得出优势证型。实验二:采用随机对照探索性研究的方法,纳入3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治疗组各18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静点参附注射液,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和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APACHE Ⅱ评分、B型脑尿钠肽、无创心功能检测相关结果(CI、CO、SV)、左室射血分数(EF%),实验前后评定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分两步介绍实验一结果:脓毒症心力衰竭患者,病性证素分布呈趋势呈阳虚>水饮>热盛>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虚;病位证素分布趋向呈心>肾>脾>肺>肝;病性分布呈虚实夹杂证>虚证>实证;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虚实夹杂证的趋向呈:心肾阳虚,水饮内停证>阳气亏虚,痰瘀互结证>脾阳不足,痰饮阻滞证>邪热炽盛,气阴两虚证>痰热内蕴,气血亏虚证;虚证呈心脾两虚证>肺气阴两伤证>肾阴虚证、肝血虚证的趋向;实证呈痰热扰神证>脾胃湿热证、气滞血瘀证。实验二结果:(1)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优于对照组(5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APACHE Ⅱ评分、B型脑尿钠肽(BNP)、无创心功能检测相关结果(CI、CO、SV)、心脏射血分数(EF%)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APACHE Ⅱ评分、B型脑尿钠肽(BNP)、无创心功能检测相关结果(CI、CO、SV)、心脏射血分数(EF%)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白细胞计数、血清C反应蛋白(CRP),APACHE Ⅱ评分、B型脑尿钠肽(BNP)、无创心功能检测相关结果(CI、CO、SV)、心脏射血分数(EF%)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脓毒症心衰病的病性证素是阳虚、水饮、气虚、血虚、热盛、阴虚、血瘀、气滞;病位证素是心、肾、心神、脾、肺、肝;证型分布为心肾阳虚、水饮内停证,阳气亏虚、痰瘀互结证,脾阳不足、痰饮阻滞证,邪热炽盛、气阴两虚证,痰热内蕴、气血亏虚证等。2参附注射液治疗脓毒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