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补偿作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有效经济手段,通过重新建立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实现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农业生态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贡献着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但仅有少部分农产品经济价值通过市场给予农户报酬,损害农户利益,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不利于生态保护。开展农业生态补偿研究是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就已开展对农业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研究表明合理的农业生态补偿能够激励农户,弥补农户参与成本,农业生态补偿成为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对于农业生态补偿的研究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农业生态补偿理论体系,开展农业生态补偿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生态系统服务能够较完整反映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市场与非市场价值。因此,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角度出发,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模型,以为制定合理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参考。本文以西安都市圈农业生态系统为例,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通过问卷及访问调查,分析农业生态补偿现状及农户生态补偿意愿影响因素;构建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农业投入评价指标体系及测算模型,并基于30m×30m空间尺度测算分析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及农业投入成本价值及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西安都市圈农业生态补偿进行优先级划分,综合考虑农户基本生活保障、农业投入成本等测算不同优先级区域不同水平下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尝试构建都市圈农业生态补偿基本框架,并根据农业生态补偿现状提出建议,为关中农业地区进行生态补偿提供借鉴,以更科学、高效的进行生态补偿工作,维护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2016年西安都市圈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338.08×108元,农业投入总价值为137.24×108元。在各景观类型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占总价值的48.62%,贡献率最大,草地最小;耕地、园地占农业投入的95.64%,其中耕地最大,园地次之。其次为林地、水域和草地。经济产出功能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为社会保障、环境净化,水源涵养及旅游休闲占比最小;人力资源投入在农业投入要素中占比最高,其次为化肥、水资源投入,占比最小为农药及种子苗木投入,约占10%。(2)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南部秦岭林区,低值区位于中北部的平原耕地、园地等地。研究区中北部的礼泉、临潼等地区为农业总投入的高值区,南部秦岭地区以及礼泉县北部的林地区域,垦殖率低,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极少,为低值区。(3)农户的生态补偿认知基础薄弱,仅有少数农户表示了解生态补偿,约占受访农户的19.2%的。农户农业生态补偿意愿良好,且补偿方式多倾向于由政府通过直接经济补偿或服务补偿于农户,补偿标准多集中在300-600元/年/亩。影响农户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因素为受教育程度、人均年收入、环境影响、生态补偿及环境支付意愿。(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基础水平至提高水平,林地、园地、耕地、水域、草地的平均补偿标准分别为:Ⅰ级优先区:0.78×10~4元/ha、2.76×10~4 元/ha、3.08×10~4 元/ha、1.15×10~4 元/ha、0.74×10~4 元/ha。Ⅱ级优先区:0.79×10~4 元/ha、2.13×10~4 元/ha、1.84×10~4 元/ha、1.35×10~4 元/ha、0.57×10~4 元/ha。Ⅲ 区优先区:0.37×10~4元/ha、2.05×10~4元/ha、1.51×10~4元/ha、0.72×10~4元/ha、0.58×10~4元/ha。西安都市圈农业生态补偿标准基于样本农户生态补偿意愿的补偿标准为1759.55元/ha。(5)构建了西安都市圈农业生态补偿基本框架,包括政府、企业、居民等生态补偿通过现金补贴、生态购买等技术指导、现金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对农户、政府等生态保护者、管理者进行补偿。并基于研究农业生态补偿现状,从加大宣传,提高农户补偿认知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产业融合,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建立完善的立法、监督体系规范法律关系等方面提出农业生态补偿建议,以促进农业生态补偿工作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