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兼具园林的创造者和观赏者的人在创作园林时,往往参照两个体系:一是周围的环境,二是人本诸身。本文以比较能凸显个人意志的以宋、元、明时期江南地区的中国古代园林和日本镰仓、室町时期枯山水庭园为代表,从美的类型、审美活动的类型、美感的类型三方面来分析二者是如何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从美的类型看,前者创造了一个自然之境,后者创造了一个意境之境;从审美活动的类型来看,前者是通过蕴含着山水情结的动观、路游的方式来实现,后者是禅宗思想下的静观、体悟来实现;从美感的类型来看,前者是清逸和文雅交织一处的立体诗画,后者是枯淡和凝固之感的禅心园。中国古代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都表达了主体在缺乏、不安、痛苦等一系列被限制的状态下,内心对自由的希求。中国古代园林和日本枯山水庭园成为了主体精神自由解放的场所。但二者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主体意识对“客体我”存在的不同认知与思考,或顺承性或反省性地反映在“牢”中。中国园林表现出虚静淡泊是对充斥着尘嚣缰锁的现实生活的平衡,日本枯山水表现出的枯淡幽玄则是对其的消解。从心斋的历程和知觉活动来看,前者是通过调动所有的知觉活动来体认美,由此来涤荡内心沾染的尘垢,使内心获得平衡。后者则是通过遏制声色对自身的干扰,以心斋的方式来达到“心”的空灵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