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很久以前就已经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而行为都不可避免的具有目的性。于是将翻译行为的目的作为指导翻译行为的一个重要准则,甚至可以将功能翻译阐释为“目的决定方法”。而目的来自于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发起者给出翻译要求,主要包括需要译文的目的、原文、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时间、地点、情形、交际媒介及译文应有的功能等。如果译文能充分满足发起者所出具的翻译要求,那就达到功能翻译理论的标准——翻译充分。在功能理论中,翻译充分取代对等成为翻译标准,而原文也只是众多翻译因素里的一种。 一些翻译理论家批评功能理论的目的性,且认为只重功能的做法有些极端。功能派的一名代表人物诺德发现了这一问题,将忠诚原则即译文对原文的忠诚补充为功能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功能理论的两大支柱理论:目的准则和忠诚准则便成了指导功能翻译的两大有力工具。这些在本文第一章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将文本功能作为决定翻译策略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本文第二章从文本功能着手,分析了广告性材料的文本功能及应该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得出了广告性材料应该运用功能理论的初步结论。在第三章中,本文将功能理论运用到广告性材料的实际翻译中去,论证了功能翻译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可行性。 功能翻译理论与其他理论一样,都具有其本身的弱点。重视功能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意义或形式上的丢失。本文第四章着重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入手,讨论了功能翻译的局限性。 功能翻译理论给语言学翻译理论盛行的翻译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对于我国的翻译界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随着它的不断创新和完善,适用的领域会越来越宽,实用价值也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