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基聚氨酯弹性体及前驱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保护环境同时减少对石油的消耗,研究可再生能源替代石油是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植物油是一种环境友好型且可再生资源,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是替代石油制品的优良选择。如果以植物油替代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制备化工产品,不仅可以缓解目前因为不可再生资源减少带来的压力,而且还可以保证化工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目前研究人员已经用植物油基多元醇制造出了聚氨酯材料,并将其与石油基聚氨酯材料进行比较,发现植物油基聚氨酯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本文采用酯交换法自制了植物油基丁四醇酯;利用植物油基丁四醇酯与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反应制备了中间体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以中间体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为原料研究了合成聚氨酯弹性体,并对聚氨酯弹性体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利用红外和核磁等表征方法对多元醇和环状碳酸酯进行检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原料三亚油酸甘油酯进行处理,将其与甲醇反应制备亚油酸甲酯。以亚油酸甲酯为原料,无水碳酸钠作催化剂分别与丙三醇、三羟甲基丙烷和丁四醇三种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植物油基多元醇。结果表明:1)用丙三醇制备多元醇最佳反应温度为180℃,催化且用量为原料油质量的0.6wt%,亚油酸甲酯与丙三醇的最佳摩尔比为1:3,反应时间为4h;2)用三羟甲基丙烷制备多元醇最佳反应温度为190℃,催化且用量为原料油质量的0.8wt%,亚油酸甲酯与三羟甲基丙烷的最佳摩尔比为1:3.5,反应时间为3h;3)用丁四醇制备多元醇最佳反应温度为170℃,催化且用量为原料油质量的0.8wt%,亚油酸甲酯与丁四醇的最佳摩尔比为1:2.5,反应时间为4h。(2)分别以无水碳酸钾和三乙胺为催化剂催化植物油基单丁四醇酯和碳酸二甲酯(DMC)反应合成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并对工艺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1)无水碳酸钾为催化剂,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1h,摩尔比为1:2,催化剂0.6wt%;2)三乙胺为催化剂。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h,摩尔比为1:3,催化剂40ml。(3)以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为原料,各组分摩尔比聚乙二醇∶二异氰酸酯:二醇:植物油基环状碳酸酯=1∶2∶2∶2合成植物油基聚氨酯弹性体,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1h,聚乙二醇分子量为20000,1,6-己二醇为反应物时拉力性能最好。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医学检查设备的迅猛发展,脑动脉瘤在人群中的检出率逐渐提高,其主要的并发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继发瘤周组织结构受压,并且动脉瘤破裂病人24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以上。因
为了解北京市公园绿地土壤的肥力及重金属污染状况,从而为城市绿化管理,居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建议,本文以北京市有代表性的10个公园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皇家园林和现代园林绿地土壤养分水平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地积累指数、内梅罗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皇家园林和现代园林绿地土壤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研究结果为:(1)北京市皇家园林和现代园林绿地土壤pH平均值均属于中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
针对目前图书情报工作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相分离的状况,指出有必要引入行动研究这种新的研究方法。即开展图书情报工作行动研究,可以激发图书情报
教学文本既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媒介,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始终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受教师主体因素的影响,目前的语文教学对中学语文教材文本的开
本文结合高铁轨道变形监测实际工程中的试验方案,针对静态监测和动态监测的数据,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数据处理算法并利用模拟数据和实测数据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优势,主要工作
移动设备的普及让许多行业的发展加快了脚步,基于移动设备的功能软件层出不穷,这些软件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通信距离限制的突破让指挥调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由于在夏季影响我国江淮流域降水的主要行星尺度系统在7月中旬发生改变,因此本文利用中国北方501个观测站点降水资料、ECMWF再分析资料及NOAA海温数据分析了 6月1日至7月15日
通过自动化监控系统在某电厂的典型应用,对小水电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模式、特点、配置、功能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认为在小水电中实行自动化监控技术已是发展趋势,可以大大提高小
传统的阅读大多以纸质的书本为载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阅读提供了新的渠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超文本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与纸质文本阅读有着本质区别,这些区别
刘丽娜,女,1978年生,山东济宁人,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山东省软科学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200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