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震云成名于“新写实”,成熟于新世纪,2009年更凭借《一句顶一万句》荣获茅盾文学奖。刘震云作为当代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家,始终关注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并注入自己的思考。区别于现有硕士学位论文多将研究视野囿于刘震云文本的艺术特质和主题意蕴,而对刘震云笔下的人文精神生态困境鲜有关注,本文试图从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危机视角切入,将刘震云新写实时期的作品作为作家精神危机写作的前史,进而观照刘震云新写实、新世纪两个时期对精神危机书写策略的转型,并着重分析新世纪四部长篇小说创作中关于精神困境的层层递进关系,最后浅析刘震云与大众传媒积极互动的利与弊。根据以上研究内容,将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探源世纪末精神危机的历史背景,试图观照八十至九十年代消费主义商品大潮涨潮前后的历史图景。在政治大潮退潮后精神虚空感空前强烈的时期,新写实作家努力规避主观情感,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关注日常生活这一精神根基。在新写实文学思潮趋于平息之后,刘震云在新世纪的创作中积极的转变精神危机书写策略,强调个体的救赎。第三节作为过渡节承上启下勾连起作家从新写实到新世纪对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危机的持续关注。第二章作为论文的重点章以线性时间为线索,按出版时间为序穿连起刘震云新世纪的四篇长篇小说代表作品进行文本分析。从物欲中伦理道德逐步沦丧后的信任危机,到开始质疑自我认同的身份意识匮乏危机,进而在失去朋友与自我的冷漠的人际关系中孤独前行难获承认,直至在生活乐趣意味的丧失和信念理想的崩溃中无法重拾尊严。刘震云的精神危机写作层层递进,引人深思。第三章进一步追问与审视精神危机,关注刘震云新世纪长篇小说创作中对个体实存状态书写的回归,以及用作品影视化的策略对文学的存在形态进行重构与延伸。最后探讨刘震云精神危机书写的意义与局限,得出精神危机尚无法终结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