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多相双模量材料的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算法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neverdrop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30年,连续体拓扑优化理论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诸如航空航天、机械、复合材料等工程设计领域。和尺寸/形状优化相比,拓扑优化的优点是对初始设计依赖性低,能够得到新颖设计;缺点是设计变量数目庞大、目标函数的敏度求解复杂、且解的收敛性弱。尤其,复合材料/工程结构中往往多种材料共存,材料间的物理性能差异也显著。此类复合材料/结构拓扑优化设计对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由于材料相数的增加,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更为复杂。因此,多相材料拓扑优化问题一直是设计领域的研究热点及难点。当上述材料呈现双模量特性,即材料在同一方向上的拉伸与压缩模量不相等的特性时,其拓扑优化问题求解更加困难。由于双模量材料,如混凝土、铸铁、胶、岩石、各类多孔材料等,普遍见于实际工程中。因此,含多相双模量材料拓扑优化问题具有更大的工程意义。本文针对该优化问题,提出几种求解策略用于解决含多相材料拓扑优化以及复杂工况下含多相双模量材料在连续体中的布局优化问题,并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考虑到传统变密度法(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SIMP法)中多相材料的等效模量插值方案复杂,并造成算法难于收敛的问题,提出了序列SIMP(Sequencial-SIMP:S-SIMP)法,即将设计域内所有材料的同步优化问题转化为一系列仅含少量材料的多相材料拓扑优化子问题。在该方法中,首先:对所有(m种)材料按照弹性模量由大到小的依次排序编号为1至m。然后,在每一个子优化设计中依次选取前2至4相材料作为可设计材料,求解当前子问题的解。其次,该步子优化完成后,将参与该子优化中的模量最大材料变更为非设计材料,即其体积分数在设计域内的各个单元中为固定值,同时从低模量材料中增选一个新材料作为可设计材料。最后,按照上述方式,顺序求解子问题,直至所有材料均参与优化。和传统的SIMP法比较,S-SIMP方法因每个子优化问题中设计变量低,使得算法收敛速度快,弥补序列子优化带来的计算量增加的不足。从数值算例的结果看,计算量没有显著增加,并且能够得到具有清晰边界的层状结构,便于制造。针对非层状结构中多相材料拓扑优化,提出了多相材料的内序列(Inner Sequential Single Solid Optimization:ISSSO)法:将传统的SIMP法解多相材料拓扑优化问题中所有材料同时参与等效模量插值,转换为序列单相材料优化,即按照材料的模量高低依次实施单相材料拓扑优化,随着子优化的进行,每一相材料优化时的单元伪密度上限不断降低。待所有材料均优化完成后,实施下一次的序列单相材料优化,直至算法收敛。在序列单相材料优化过程中,将设计域内每个单元中已优化的单相材料设定为本次序列优化中后续优化问题的非设计材料,调整单元体积分数上限并进行下一相材料的拓扑优化。由于每个子优化问题中仅有一个材料参与优化,设计变量更新速度快,易收敛。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效率和有效性。考虑到实际工程中的材料往往具有拉压性能不同的特点,基于SIMP方法提出了含多相双模量材料的拓扑优化算法。为了将双模量材料的非线性迭代融入优化迭代过程中,采用材料替换法将每种双模量材料替换为当前应力状态下的各向同性材料。为了消除因材料替换引起的局部刚度误差,提出局部应变能密度修正因子修正单元刚度阵。以结构刚度最大为目标,推导了目标函数及约束函数的敏度公式,以便利用梯度算法进行设计变量更新。数值算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设计域内,荷载条件相同时多相双模量材料的最优分布与各向同性材料的最优分布不同:含多相双模量材料结构的优化结果极大地依赖于拉压模量比以及各相材料之间的模量差异。尤其,多相双模量材料布局优化结果对荷载的(正反)方向敏感。基于拓扑优化方法进行轻质材料体模量最大化的微结构设计后,由这类微结构组装可得到层状轻质夹芯板结构。这类结构的比刚度与比强度受夹芯构型以及制造工艺的影响。本文针对波纹夹芯板结构,考虑采用胶接方案制作时,弱粘接性能条件下结构的破坏机理。考虑到胶层厚度与结构有限元尺寸的显著差异,采用等刚度替换法建立胶层的有限元模型——梁单元模型。因为胶层在结构中强度最弱,容易产生破坏,故给出胶层梁单元的强度准则。此外,破坏后的胶层承载能力依赖于受力状态。其拉压性能差异显著,因此给出破坏区域材料的强度折减方案。系统分析了夹芯板结构具有不同夹芯构型(波纹夹芯的形状、夹芯与面板间的搭接率),在三点弯曲作用下的损伤规律,给出比强度最大时的夹芯微结构参数。实际工程中,结构往往在多种工况下工作。本文考虑多工况条件下含多相双模量材料的拓扑优化问题。首先采用ISSSO方法研究含多相各向同性材料结构在多工况下的拓扑优化结果的特点。其次,采用线性加权方案,建立含多相双模量材料结构的单目标优化模型,给出多相双模量材料的布局特点。数值结果表明多相双模量材料在多工况荷载下,材料布局对荷载、各材料之间的模量差异及拉压模量比率极为敏感。最后,研究病态工况下含多相双模量材料的结构拓扑优化问题。利用分数模目标函数法建立该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采用材料替换法替换原双模量材料为各向同性材料以降低材料非线性的影响,采用局部刚度修正已降低材料替换引起的结构刚度误差。推导了含局部应变能密度修正因子的目标函数敏度。讨论了目标函数的模(即范数Q)不同时的最优解。数值结果表明,当Q的值取在区间[0.2,0.5]时,能够找到强病态工况(强弱荷载比值超过100倍)下的合理设计。
其他文献
生物炭是一种稳定的碳源,在土壤中可以保存几百年到几千年时间,不断与土壤发生相互作用,对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氮、磷等元素的化学循环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研究。为研究施用生物炭对黄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以施用0、7.5、15和30 t/ha(0~1.36 wt.%)生物炭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水槽冲刷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土壤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多种尺度的水分运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黄土高原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其时空变化对土壤侵蚀、水-热-溶质耦合运移以及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中的物质迁移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土壤、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分布及被消耗强度、深度均有所差异,这导致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而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反过来又决
我国黄土高原是全球土壤侵蚀最严重区域,并导致该区生态极其脆弱、黄河成为时刻威胁下游两岸的世界著名“悬河”。黄土高原严重的土壤侵蚀及其产生的泥沙灾害与面源污染严重制约了黄土高原与黄河中、下游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细沟间侵蚀过程是黄土高原坡面上面积最广的重要侵蚀过程和严重侵蚀产沙的重要根源之一。细沟间侵蚀粒径分选过程是细沟间侵蚀过程具有的重要、典型特征并承载着侵蚀过程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科学问题。细沟间
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参与哺乳动物骨骼肌生长的负调控作用。本课题组之前的研究表明口服酵母呈递的重组MSTN蛋白疫苗可以增强兔和小鼠的肌肉生长。在本研究中,我们以实验用白鼠为研究对象,口服含有CMV-MSTN基因表达盒的重组酿酒酵母DNA疫苗,研究该疫苗对小鼠体重的影响;此外,基于本研究团队之前酵母可呈递外源性sh RNA至小鼠肠道DC的研究成果,结合白细胞介素21(IL-21)对DC细胞功能的
学位
多种外营力叠加与交替作用下的复合土壤侵蚀研究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本论文针对目前多种外营力作用的复合土壤侵蚀交替和叠加作用对坡面侵蚀贡献研究的不足,采用野外定位观测、REE示踪与立体摄影测量技术、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和汇流试验、风洞试验、以及室内冻融模拟试验和土壤物理力学试验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我国黑土区多种外营力复合作用下长缓坡坡面土壤侵蚀季节性变化及其侵蚀—沉积空间分布特征,阐
在真核细胞内,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体(the 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具有剪切脂质双层膜的功能,参与多泡体的形成、胞质分裂、质膜修复、核膜重构及囊膜病毒的入侵和出芽释放等多种生理代谢过程。已知,ESCRT复合体由ESCRT-0-III和Vps4等五个复合物以及一些辅助蛋白组成。其中ESCRT-0-II主要负责转运物
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感染引起的,以妊娠母猪繁殖障碍及各年龄阶段猪特别是仔猪呼吸道症状和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对全球养猪业危害极大的猪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由于
赤霉烯酮(ZEA)作为一种主要的霉菌毒素,在动物饲料中广泛存在。有研究表明,ZEA具有肝毒性、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等。迄今为止,有关ZEA损害哺乳动物尤其是猪繁育的文献主要集中在ZEA具有的类雌激素活性影响猪繁殖性能的方面。但是,ZEA暴露损害猪卵巢颗粒细胞的发育和原始卵泡形成的分子机制至今未见报道。为深入阐明ZEA暴露危害母猪繁殖的发生途径及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猪颗粒细胞和小鼠卵巢体外培养体系为基础
蝉总科昆虫能够发出响亮鸣声是该类昆虫最显著的特征。该总科昆虫的主要发音器官为鼓膜发音器,鼓膜发音器的发音机制已获得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蝉总科中少数种类不仅具有鼓膜发音器,还具有摩擦器官,即具有2套发音系统。然而,关于这一特殊类群的生态学、行为学(例如声学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十分匮乏。在中国,同时具有鼓膜发音器和摩擦器官的蝉总科昆虫仅1属、1种,即杨氏枯蝉Subpsaltria yangi Chen,为
本文是关于东洋区和古北区瓢蜡蝉科Issidae的研究论文,内容包括分类、系统发育和生态特征研究三部分。分类部分观察了瓢蜡蝉科3族、90属、242种标本(其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瓢蜡蝉科32属、92种,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瓢蜡蝉科67属、151种),对东洋区和古北区瓢蜡蝉作了进一步研究,发现瓢蜡蝉科7新属、16新种、2个新组合。文中提供了以上新单元的外形图及雌雄性生殖器图,并对瓢蜡蝉的部分种类进行了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