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于出租车行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成为各方议论的焦点,各地频繁的出租车罢运事件、司机的低收入与出租车公司的高额份子钱、非正规出租车充斥市场以及高峰时段和雨雪天气打车难,都成为舆论和广大民众议论的焦点。对于如何破解这些问题,各地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对出租车起步价的调整、增加打车的燃油附加费以及对出租车司机给予燃油补贴等等,然而效果似乎并不显著。而北京作为首都城市,尤其受到关注。2013年初,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和焦点访谈栏目相继对北京市出租车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报道,同时也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似乎根源在于行业垄断,如何破除垄断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观点虽然正确,但并不全面。出租车行业问题的产生并不是短时间积累所致,而是经过了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现今为止长时间所积淀下来的。因此,要解决这一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不仅要从现存的问题入手,还要搞清楚问题的根源,不仅要治标,还要治本。2013年的5月23日,北京市发改委举办了出租车调价听证会,认为出租车行业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出租车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第二,出租车行业对驾驶员的吸引力下降。而后政府公布了涨价的方案,方案虽然短时间内改善了出租车司机的低收入状况,但是对消费者而言是否合理却有待探讨。同时,对于广被声讨的出租车公司高额份子钱问题却没有出台相关解决方案,着实令司机及消费者费解。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北京市出租车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但是数量的快速增长对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影响,为此,政府管理部门开始介入出租车行业的经营管理。管制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数量管制、质量管制、价格管制以及准入管制。伴随着数量管制政策的引入,政府又加大了推行公司制的步伐,逐步通过各种行政政策使经营牌照归属到出租车公司名下。但也正是由于政府管制措施实施的不合理,才产生了现阶段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各种问题。本文将结合规制经济学相关理论,针对北京市政府对出租车行业的管制进行研究,分析管制的产生原因以及效果,同时对效果不理想的措施提出相关整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