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改革创新无疑成为社会的主潮,然而,一个成熟的、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民族更不会忘记他们的传统文化,因为这是他们的根、他们的标志、他们的骄傲,诚如袁行霈先生所言:“一个民族的疆土被人用武力占领了,还可以收复;一个民族的文化被人灭绝了,或者自己抛弃了,则万劫不复。”当世界经济驶入“全球化”快车道的时候,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与交锋也日益加剧,从而催生了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面对这样一种复杂多变的局面,我们必须学会从前人那里寻找智慧,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这其中就包括“中和精神”(《国学概要导论》)。本文大体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单介绍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创新点等等。第二部分,侧重于“中和”之美的内涵解读。“中和”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它一方面强调用道德、伦理等规范艺术,倡导“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另一方面又注重艺术要素间的相反相成,主张通过协调相对立的艺术要素以达到辩证统一的艺术效果。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美学内涵,同时还注重了它的社会意义。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它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宽容大度、平和安详、中庸淡定的良好心态。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中和”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结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艺术特点,较深入地阐述了儒家这一美学原则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基本规律,即园林与建造者、周边环境之间的和谐(如何既达到建造者的“目的性”又要符合“规律性”),建造者与周边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如何体现伦理等级下的人际和谐),园林与周边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如何实现均衡的环境关系),园林与建造者、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如何体现时代精神)—通过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探讨,以引发我们对“中和”之美的美学思考与文化思考。第四部分,在以上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现代园林艺术设计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中和”之美的现实意义和相关思考。第五部分,结论。在本选题的研究过程中,本人始终遵循导师张光兴教授的要求——“尊重传统,敬畏艺术,创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