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韵”观念(包括“韵”范畴、声韵观念及深远意味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目前对其系统研究尚不多,尤其是汉魏六朝阶段。本文将“韵”观念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考察“韵”观念于汉魏六朝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衍生的过程与背景、原因,力图从细微处找出变化的痕迹与征兆。本文引论及方法论部分简介了全文写作的理论认识及方法论基础,并结合“韵”观念的研究现状和对汉魏六朝时期“韵”观念的认识说明了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章起从探究“韵”字的来源开始引入论证,“韵”字最早产生于汉代,与“均”、“音”、“匀”、“员”有关,是与器乐调均,音声和谐密切相关的一个词,也因此会受到音乐审美认识的影响;第二章是建安正始阶段,“韵”字本身还用于器乐上,但“文以气为主”标示的新局面也为“韵”观念的发展扫清了道路,阮籍、嵇康清远的诗歌风貌为后代神韵诗歌所祖,哲学思想领域中玄学的兴盛将形而上领域凸显出来,为深远意味一支的“韵”观念奠定了哲学本体及方法论上的基础,而此时文学创作领域还有与声律暗合的例子,表明声韵观念至此还处于不自觉的状态;第三章是两晋时期,“韵”字进入人物品评领域,其中清远的审美倾向性与抽象性都部分奠定了“韵”范畴的审美个性特点,除此之外,“韵”还用来代指文学作品和指称文字著述及诗歌的体貌特征。而此时声韵观念渐趋自觉,陆机、陆云的理论及其他材料均可证明这一点,对音声之美的重视及咏诗这一活动是值得关注的影响因素。另外,除了玄学影响下品评人物中对虚处的认识,陶渊明诗歌风貌在阮、嵇之外又提供了另一种神韵诗歌的范式。第四章是南朝时期,“韵”字使用范围、深度都较前代有所扩展,用于人物品评,诗文批评(或指声韵,或指整体风貌),人物品评领域“韵”在两晋基础上更加抽象,且出现了“气韵”“神韵”两个影响深远的子范畴。于作为“韵”字使用新范围的书画领域不难看到“韵”独特审美个性。永明声律论和《文心雕龙》的声韵观念较前代更自觉、更系统,且蔓延至文体划分标准甚至至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而《文心雕龙》中“隐秀”的理想及《诗品》中新颖的“兴”义——文尽意余都注意到了文外之意的存在,是作为深远意味的“韵”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