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毒性中药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药的毒性和药效也是密切相关的,自古以来,中医基本上是“毒”、“药”不分的。中医应用有毒中药治疗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临床经验。近年来,由于对中药安全性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中药毒性和不良反应的报告呈逐渐递增的趋势,有毒中药一度被人误解,人们谈毒色变。因此,对毒性中药的配伍减毒增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应用有毒中药治疗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宝贵的临床经验。而配伍是中医遣方用药的基本形式,也是主要形式。而《神农本草经》提出的“相畏,相杀”的配伍理论,为在复方中毒性中药配伍减毒应用的提供了根本理论依据。在毒性中药的应用与研究最为突出的要数张仲景。张仲景是大胆应用毒性中药的先驱,在《金匮要略》、《伤寒论》中,张仲景使用配伍减毒法,提高了应用毒性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我们后人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本实验对黄药子的肝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及RT-PCR、免疫酶间接法等技术进一步探讨当归对黄药子毒性的影响及其减毒机制:1.黄药子配伍当归1:1、1:2、2:1三个比例组在给药21d后检测肝脏生化指标,病理及肝微粒体中药物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观察不同比例当归对黄药子毒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减毒机制。结果表明配伍当归是制约黄药子毒性的有效手段。当归各比例组对黄药子引起的各生化指标的升高及病理变化的改变有明显抑制作用;黄药子当归1:2组作用最好。其减毒的机制与提高干微粒体中P450、GST、GSH-PX、SOD活性有关。2.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大鼠肝脏CYP1A2、CYP2E1基因mRNA在给药后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结果显示,黄药子组CYP1A2、CYP2E1基因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黄药子配伍当归后mRNA表达降低。提示黄药子可能通过诱导P450酶系的CYP1A2和CYP2E1的mRNA表达,使其本身的前毒物转化为肝脏毒性物质,导致肝中毒。而当归配伍黄药子后抑制mRNA表达水平是其拮抗黄药子毒性的作用机制之一。3.给予成年SD大鼠黄药子及黄药子配伍当归后的药剂,以免疫酶间接法检测肝细胞色素P450中CYP1A2、CYP2E1的表达。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在黄药子造成的肝损伤初期,黄药子强烈诱导了CYP1A2、CYP2E1的蛋白表达。而当配伍当归后,使激增的CYP1A2、CYP2E1的表达得以缓解,提示当归是通过抑制CYP1A2、CYP2E1的表达,对黄药子起到减毒抑毒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