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膜碱烧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致盲性化学性眼外伤。尽管临床上对早期患者行急救治疗,但是仍有不少患者或因为伤势过重而早期就溃疡穿孔失明,或者因无法减轻碱烧伤后出现的并发症而严重影响了视力。然而,部分碱烧伤的患者是因角膜碱烧伤后期需行角膜移植而排斥率却很高,造成移植失败而最终致盲。碱烧伤后角膜的损伤和愈合的确切机制和角膜移植的排斥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很多学者认为角膜碱烧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免疫机制其中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抗免疫反应、抗新生血管的形成的各种治疗的效果都并不理想。近年来角膜新生淋巴管的相关研究为角膜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免疫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带来了曙光。新生淋巴管所起的精确作用未完全清楚。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角膜新生淋巴管不仅与角膜炎症水肿的消退有关,更重要的是新生淋巴管参与了角膜的免疫反应。新生淋巴管和角膜新生血管构成了角膜的“免疫双臂”,加速抗原识别来促进了免疫反应的发生。角膜碱烧伤后,如果出现角膜新生淋巴管则不仅可以通过免疫系统识别变性的自身角膜蛋白加剧碱烧伤后早期的炎症,引起了早期的“自体排斥”反应;而且可以在角膜碱烧伤后期病人行角膜移植时增加了“异体排斥”的免疫反应。有学者认为角膜新生淋巴管还可以通过减少前房相关免疫偏离而增加了角膜的免疫排斥反应。但是,角膜碱烧伤后是否有新生淋巴管的出现及新生淋巴管的数量变化有何规律,至今仍无这方面的动物实验研究的详细报道,而临床研究更是一片空白。为此,我们采用NaOH溶液制作大鼠角膜碱烧伤的模型,观察碱烧伤后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为临床上角膜碱烧伤后早期的抗新生淋巴管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物模型。同时我们通过收集一组角膜碱烧伤病人行角膜移植时取下来的碱烧伤后的角膜组织,进行新生淋巴管检测和相关临床资料的统计及其它有关的检查,以找出人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的发生情况和临床上的一些间接估测指标。
第一部分: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的角膜新生淋巴管的动态变化。
方法:制备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并记录烧伤后每天的炎症指数(inflammationindex,ID)变化;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大鼠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抗体LYVE-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检测碱烧伤后6h、1d、3d、1w、2w、3w、4w、5w的角膜新生淋巴管和血管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淋巴管计数(lymphaticvesselscounting,LVC)和血管的计数(bloodvesselscounting,BVC);同时,采用常规的HE染色检测各个时间点的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计数PMN值;采用透射电镜和全角膜免疫组化定性观察各个时间段的淋巴管的局部微观结构和整体情况。
结果: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早期就有新生淋巴管生成,2w末时LVC达到高峰(7.67+1.00),以后逐渐下降,5w末时LVC基本消失,为0.33±0.50。碱烧伤引起的炎症高峰在3d时出现,比新生淋巴管高峰早且无明显的相关性(r=0.36,P=0.341)。新生血管的达到高峰的时间与淋巴管一致,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r=0.982,P<0.001)。
结论: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早期就有新生淋巴管生成并随时间动态变化,且其变化可能与炎症和新生血管有关。
第二部分: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人角膜碱烧伤后新生淋巴管的发生情况
方法22例角膜碱烧伤后需行角膜移植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病史记录每个患者的碱烧伤程度(injureddegree,ID)和碱烧伤的时间(time,T),并详细观测术前患者的烧伤眼的炎症指数(inflammationindex,Ⅱ),及采用计算面积软件SCION,根据患者术前的裂隙灯照片,计算出患眼角膜新生血管的相对面积(bloodvesselsarea,BVA)。采用5核苷酸酶-碱性磷酸酶(5-nase-Alkalinephosphatase,5-NA-ALP)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及人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抗体LYVE-1和管腔内皮非特异受体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检测角膜新生淋巴管数目(LVC)和血管数目(BVC);同时,采用常规的HE染色检测各个烧伤角膜的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计数PMN值;采用透射电镜定性观察淋巴管的局部微观结构。
结果:双重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定量检测22例碱烧伤病人中7例有新生淋巴管(约占32%),检测到的所有淋巴管腔数目(LVC=60)占所有的管腔数目(LVC+BVC=378)的16%,7例有新生淋巴管的患者均有角膜碱烧伤时间T<64M(months)。所有病例都伴随有新生血管(BVC、BVA)和炎症细胞的浸润(PMN),且它们及患者角膜碱烧伤程度(ID)、碱烧伤时间(T)、炎症指数(Ⅱ)均与新生淋巴管(LVC)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均有P<0.05)。通过逐步回归(stepwise)的方法可得到回归方程Y=1.134X1+0.083X2(AJUSTEDR2=0.814,Y=LI,X1=Ⅱ,X2=BVA)。透射电镜观察碱烧伤角膜组织中存在微观特征为管腔相对较大,管壁为单层内皮细胞覆盖,内无红细胞的淋巴管。
结论:一定比例的碱烧伤后人角膜中有新生淋巴管出现,新生淋巴管的变化与多个因素有相关性,但主要通过临床指标炎症指数和新生血管面积的观测就能够估计其发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