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教徒危机”是1963年越南共和国政府国内由于宗教原因而引发的一场政治危机。这场危机导致了美国支持下的南越政权陷入严重的政治危机,同时也激化了美越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佛教徒危机”中,吴庭艳家族统治政策的弊端暴露无遗,美国对南越实行政治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在对“佛教徒危机”处理过程中两者无法达成一致,美越同盟关系的逐渐破裂。这场危机体现了宗教与政治的矛盾以及在冷战中运用宗教作为武器所遭遇的困境。导致“佛教徒危机”产生的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是天主教传入越南后,统治阶级对于天主教的扶持和重视,使天主教迅速发展成为越南社会的既得利益阶层,同时,为了保障天主教徒的既得利益,统治阶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限制其他宗教的发展。这使得越南的其他宗教尤其是佛教的生存受到了挑战,从而引发佛教徒对吴庭艳政权宗教政策的不满。“佛教徒危机”最终以美国暗中支持南越军方推翻吴庭艳的政权而结束,这场危机不仅引发了南越政府与佛教徒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考验了南越政府与美国之间脆弱的联盟关系,而隐藏在南越政府内部的矛盾也暴露了出来。吴庭艳政府的家族独裁统治体现在对“佛教徒危机”的处理中,由于吴庭艳政府未能够妥善解决这场危机,引发了以佛教徒为首的广大南越人民的不满,抗议活动不断升级,南越政府也因其对佛教徒的镇压而受到国际舆论的批评。为了维护美国作为“宗教自由”国家的形象,实现美国在东南亚利用宗教反击共产主义的目标,美国敦促南越与佛教徒和解并实行政治改革。在美国的压力下,南越政府与佛教徒开始寻求和解的途径。但是,南越政府与佛教徒之间互不信任,无法取得和解,“佛教徒危机’愈演愈烈。吴庭艳政权被推翻之后,“佛教徒危机”才宣告结束。“战略村计划”的失败为“佛教徒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这场危机削弱了南越的力量,同时也反映出美国执行冷战政策中面临的一种困境。“佛教徒危机”是冷战中涉及宗教的一个案例。在冷战史的研究中,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的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宗教。冷战包括意识形态的斗争,那些进行冷战宣传的组织往往受他们的宗教信仰所影响,宗教成为反抗共产主义的一个工具。它不仅反映了吴庭艳政权试图利用宗教对抗共产主义而遭受失败的现实,同时也凸显了宗教在冷战战略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