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标语的翻译代表的是发布者、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形象。译者面临翻译这种术语的严峻形势,以及与英语使用者交流的迫切需要,必须为规范广告及公共标语译名寻找一条出路。本文将奈达的“动态对等”中的“接受者反应”理论和其他翻译理论,包括德国功能主义,以及中国学者反对将“信、达、雅”直接套用成实用问题翻译标准的观点,结合起来,试图以一个新角度来分析公共标语的译名。基于对实例的分析,典型的翻译错误可分为语言误差,文化误差,和语用误差。接下来,实例显示出不同的翻译方式和不同的用法会导致多个正确译名共存,这也是造成译名不规范的原因之一。实际上,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是由于忽略了接受者的反应造成。因此,本文建议将行政手段和翻译方法结合起来,有效地减少不恰当的公共标语译名。由于行政手段所包括的建立翻译准则和取消错误译名在很大程度上以来于少数的掌权者,这一事实对于属于规范化事业来说,是福音,也有可能以灾难。对译者而言,想要产出高质量的译名,前提是很好地掌握翻译方法,并且熟悉源语言和目的语。因此,建议使用“借用”和“模仿”和“创译”等三种主要翻译方式来保障译名质量。涉及到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时,建议通过完成操作性强的翻译任务,以及唤醒学生的“接受者”意识,来加强他们翻译此类实用文本的能力。只有当行政手段和翻译方法发挥其效用,不规范的译名才能得以规范,语言环境才能得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