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及病理资料,进一步探讨与其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发病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2年内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肾穿刺检查并在肾组织中检测到HBsAg和(或)HBcAg的肾炎患者21例(以下称为HBV-GN组)。同时收集同期行肾穿刺检查血清乙肝标志物阳性但肾组织中不伴HBsAg和(或)HBcAg沉积的肾炎患者23例(以下称为HBV-PG组)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这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相比,性别、年龄、临床表现、WBC、RBC、HBG、PLT、APTT、PT、INR、PTA、FBG、AST、ALT、GGT、ALP、CHE、TP、ALB、TBIL、DBIL、BUN、Scr、TG、HDLC、IgG、IgA、IgM、C3、24小时尿蛋白定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1,4.2)。而TCHO、LDLC、C4,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乙肝标志物方面,HBV-GN组患者中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提示“大三阳”(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患者12例(52.4%),“小三阳”(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患者7例(19.0%)。HBV-PG组患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提示“大三阳”(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患者5例(30.4%),“小三阳”(HBsAg、HBeAb、HBcAb均阳性)的患者17例(60.9%)。两组患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3及图4.1)。两组患者在乙肝病毒定量方面上,HBV-GN组患者中乙肝病毒DNA定量HBV-DNA<103IU/mL3例(14.3%),103<HBV-DNA<105IU/mL7例(33.3%),HBV-DNA>105IU/mL11例(52.4%)。HBV-PG组患者中HBV-DNA<103IU/mL9例(39.1%),103<HBV-DNA<105IU/mL10例(43.5%), HBV-DNA>105IU/mL4例(17.4%)。两组患者乙肝病毒定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4)。在肾脏病理类型上,21例HBV-GN患者中,表现为膜性肾病的18例(85.7%),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4.8%),局灶增生型IgA肾病2例(9.5%)。23例HBV-PG患者中,表现为膜性肾病的9例(39.1%),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例(13.0%),局灶增生型IgA肾病11例(47.8%)。两组患者肾脏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5)。在肾脏病理免疫荧光上,21例HBV-GN组患者中,免疫荧光沉积分布为IgA13例(61.9%),IgM13例(61.9%),IgG19例(90.5%),C319例(90.5%),C414例(66.7%),C1q14例(66.7%), F片段10例(47.6%)。23例HBV-PG组患者中,免疫荧光沉积为IgA18例(78.3%),IgM82.6例(82.6%),IgG14例(60.9%),C313例(56.5%),C46例(26.1%),C1q11例(47.8%),F片段9例(39.1%)。由此可见,HBV-GN组肾组织中IgG、C3、C4沉积阳性率明显高于HBV-PG组,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A、IgM、C1q、F片段在两组肾组织中沉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6,图4.2)。结论:1.HBV-GN患者与HBV感染合并原发肾脏病患者两组间临床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鉴别需依靠肾穿刺活检及肾组织乙肝病毒抗原检测。2.HBV-GN患者HBV-DNA定量水平明显高于HBV感染合并原发肾脏病患者,提示HBV高度复制与HBV-GN的发病相关。3.HBV-GN患者肾组织中IgG、C3、C4沉积明显高于HBV感染合并原发肾脏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