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衰退,再次引发对金融体系及结构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近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完善,金融业态日益多样,创新型金融产品和工具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总量持续扩大,金融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直接融资的快速增长,使得区域融资结构更趋多元化,银行信贷、股票和债券三种融资方式渐成“三足鼎立”之势。研究我国金融总量以及不同融资方式构成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我国金融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价值。社会融资规模概念在我国的提出是理论创新和政策创新,为研究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全面的视角。本文对社会融资规模代表的金融总量和GDP代表的经济总量的空间聚集性进行了测量,然后基于社会融资规模的视角,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金融总量和结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和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和区域溢出效应,金融聚集程度比经济聚集程度更高。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和结构均可拉动经济增长,但银行信贷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大于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对经济的贡献,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这种拉动效应更加明显。股票融资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股权分置改革也有所改善,而债券融资的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看,京津冀三省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小于长三角地区,直接融资的经济效应也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但京津冀的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更大的正向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结论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金融改革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