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城市表述的研究中,“想象性”研究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范式。文本构成的看不见的城市,为客观城市赋予了一种想象性的现实。在历史夹缝中成长起来的古都南京,被古往今来众多作家赋予自己的文学想象。这些文本中的南京与现实南京一起,共同构筑了南京的多重姿态与精神样貌。新一代南京作家葛亮是台港澳“70后”海外华人作家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创作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精神资源的补充与丰富,是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新生力量。葛亮的城市想象既延续了南京旧有的精神气韵,又带着文化越界的视角突破原先的想象范式,为“文学南京”注入了新的血液。本文以跨文化视域下的城市想象为切入点,聚焦葛亮心中“南京”这座精神原乡,思考葛亮如何在传统与现代这两大声部下建构起南京城,“文学南京”是如何被想象与重塑的。一方面拟挖掘出具有传统精神的南京“城与人”在都市化进程中的精神矛盾,另一方面借葛亮跨文化的视域窥探其如何将多元文化与传统文脉融合。葛亮多重文化身份所带来的丰富经验与广阔视域,让他那种以中国传统文脉为底色杂糅多元文化经验形成的书写特色,构成东西方交汇的美学风貌。其在异域对“家城”南京的书写,是在异质文化空间的东方想象,构成了时空的交错与重合,既扩大了叙事空间,又深化了主题意蕴。这是其作为“新一代南京作家”对传统南京城市想象的创新与实践,也是在跨文化的语境下,为年轻一代如何想象中国、书写中国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引文部分阐述了本论题的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其间对“城市想象”等概念作出厘定。并梳理出作家葛亮的背景、文化身份,论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为论文的书写指明方向。第一部分着眼于葛亮南京想象的创作来源。两岸三地的多城经验为葛亮带来丰富的文化视野,葛亮在学术领域对海外华人作家主题、文化身份的关注,在城市文学研究中对个人经验和主体精神的建构都让他自觉地将目光转向“家城”南京。在多重文化的交融间,南京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精神面貌。第二部分从现代小说的内部叙事向度出发,窥探南京是如何在文本中被葛亮建构起来的。时间和空间是小说叙事的经纬,葛亮用时间、空间与精神一起构建了南京想象的筋骨。通过这三重建构,葛亮将他的南京城市想象精准地向读者呈现。第三部分运用“镜像”理论,聚焦葛亮南京想象的人与城。历史与时代赋予城市的性情会不自觉地投射到人身上,人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间凝聚成“城”的性情。“人性”与“城性”是互为镜像的。葛亮在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或生长于南京,或是这城市的外来客,但都多少沾染上这座城市的文化性格,展现出特有的南京气性。作家通过“城性”想象“人性”,又反过来想象城市的性格。这种“他者”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内涵,也对“当代人应该如何想象城市”作出文化思考。第四部分关注葛亮南京城市想象的深远意义。“文学南京”如何对“现实南京”进行超越,葛亮的“南京想象”又如何为海外华人想象中国作出贡献。“文学中的城市”对现实中的城市进行文化重塑,又在文本中凝聚着作者对城市人精神困境的思考,具有深远的社会与文学意义。“70后”海外华人作家的写作是带有中国经验又杂糅其他文化观念形成的新型文化风貌,葛亮作为其中的领军人物,对“家城”南京的想象是其想象中国的一种方式。对古典传统与现代技巧的融合、将历史融于日常的想象,以及“间离”的叙事状态下对小人物的关注,都为海外华人想象中国提供了蓝本。结语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总结葛亮想象南京的因由、如何想象南京以及南京想象的贡献与意义。葛亮城市想象的研究中存在哪些横向纵向的不足与进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