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教育渐渐“异化”,脱离了“育人”的宗旨,渐渐成为政治和经济的工具。教育性质由自主性转化为他主性、功利化和工具化。这一性质的转变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在教育目的中,教育失去了崇高信仰的支撑,渐趋功利化。人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土地上。教育目的功利化的基础下所产生的教育内容单一,只重视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人非智力潜质的挖掘,道德教育严重缺乏。教育的工具化随之而来的是教育对象的工具化。受教育者被当作流水线上统一生产的工具,失去了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在教育方法上,由于受成功学的影响,凡事追求第一,学生之间没有合作,更多是彼此的竞争。面对当代中国日益突出的教育问题,我们需要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当中的精华,同时也不应放弃对西方优秀教育思想的吸收。从而帮助中国的教育实现“创造性转化”:即超越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的对立,实现两种思想的融合。其中,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而基督教教育思想也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两者的比较研究有重大意义。首先,本文立足于教育的哲学基础——天道观和人性论,为儒家和基督教教育思想的比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天道观决定了人性论,而人性论又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其次,本文从教育目的观、教育内容观、教育方法论、师道观几个方面对儒家和基督教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儒家“内圣外王”的教育目的观决定了儒家的教育内容以德育为主,教学方法注重自身的内省;基督教中全备的认识上帝、爱上帝的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以灵育为主,教学方法上注重灵修和默想。最后,通过比较得出两者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教育的价值,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教育的道路提供借鉴。为解决当代教育的问题,实现当代教育的重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在教育目的中,需努力树立崇高的信仰,一方面,崇高的信仰是人的终极关怀;另一方面,信仰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和核心,失去信仰的道德教育终将沦为规范的传授。在教育内容当中,需要推广生命教育和对经典的学习。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生命得以涵养,理性和感性得以融合在一个完整的人性当中。经典蕴含着天地之心、修齐之道和治平之方,回归经典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整体性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内省功夫,内省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和消化生活的能力,预备学生进入生活。最后,需要恢复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对教师的尊重程度极大地影响受教育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