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将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火针治疗组和基础针刺对照组,观察火针与基础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火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收集的带状疱疹患者60例分成两组,其中火针组30例,对照组30例。火针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4.93岁,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9岁,平均年龄42.83岁。操作方法:1.火针组:穴取病变皮损处阿是穴、与皮损部位相对应的夹脊穴(病变相应神经节段及上下各一节段)和双侧支沟穴及后溪穴。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常规消毒,手持火针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的刺入疱疹中央约0.2~0.3 cm,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行火针术后,患者取卧位,在已选阿是穴上常规消毒后,局部行围针刺,针尖朝向皮损区中心,并呈15°角。夹脊穴用毫针向脊柱方向进针深度0.8~1寸;针刺得气后,接韩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的负、正两个电极分别接到病变对应神经节段上下各一节段的两处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针刺得气后,接韩式穴位刺激仪。同一输出电极的负极接一侧支沟穴,正极接同侧后溪穴。电针刺激参数采用直流电,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后出针。上诉针刺留针30分钟。2.对照组:取穴方法同火针组。操作方法除外阿是穴不行火针治疗,其余围针刺、电针方法均同火针组。两组治疗均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共计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首次治疗后疼痛强度、首次治疗后疱疹综合评分、带状疱疹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即刻镇痛效应、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等指标。结果:1.两组在首次治疗后疼痛强度、首次治疗后疱疹综合评分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证明火针组首次治疗效果优于基础针刺组。2.火针组治疗后对改善疱疹止疱、结痂、脱痂时程效果上均优于基础针刺组(P均<0.05),证明火针在缩短疱疹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时程等方面疗效明显;但治疗结束后两组的疱疹综合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疗法对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尚不能证明火针组对治疗后疼痛改善情况优于基础针刺组。4.两种疗法的即刻镇痛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不能证明火针即刻镇痛起效比基础针刺快;火针组在即刻镇痛持续时间上优于基础针刺组,能显示更长久的镇痛效果。5.两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尚不能证明火针组治疗在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上有优势。6.安全性评价方面,两组疗法均安全,未见不良反应。结论:火针疗法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中,尤其在改善疱疹时程和即刻镇痛持续时间上,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