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唱音乐这种形式是20世纪前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大肆入侵中国而传入的。清末民初,中国产生了第一首以西洋作曲技法创作的中国合唱音乐作品。自此,中国合唱音乐创作开始了缓慢的发展。中国合唱音乐的创作是西方复音音乐文化进入中国、与中国音乐文化融汇的开端。到20世纪30~40年代,由于中国社会音乐活动的蓬勃兴起、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时代精神的召唤,中国合唱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新阶段。作品的题材范围、思想性、艺术性等都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本文考察了“合唱音乐”这种西方音乐文化形式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分析、研究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合唱音乐作品的一般性形态特征。 全文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中国合唱音乐的产生”、“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以及“合唱音乐创作队伍的形成与发展”三方面考察了合唱音乐这种西洋音乐形式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论文的第二部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合唱音乐作品的创作思想”、“作品的题材内容”、“作品的音乐特征”三方面重点分析了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合唱音乐作品的一般形态特征。该时期的合唱音乐作品首先是在风起云涌的抗日战争中诞生的,其创作的主旨是让新音乐“作为争取大众解放的武器,表现、反映大众生活、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更担负起唤醒、教育、组织大众的使命……”(吕骥)。实际创作中,在“为艺术而艺术”观点下产生的作品也不乏其例;创作技法方面,“全盘西化”与“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学西洋好的音乐方法……产生民族化新音乐”(黄自)的观点体现非常明显。 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合唱音乐创作实践表明:时代性、思想性与艺术性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具有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作为社会文化的反映与代表,优秀艺术作品的另一重要要素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